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一、绪论 | 第8-13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8-10页 |
1. 政策背景 | 第8页 |
2. 社会背景 | 第8-9页 |
3. 理论背景 | 第9-10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 理论意义 | 第10页 |
2. 实践意义 | 第10-11页 |
(三)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11-13页 |
1. 论文思路 | 第11-12页 |
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2-13页 |
二、文献综述与研究的理论依据 | 第13-27页 |
(一) 相关概念 | 第13-14页 |
1. 职业认同 | 第13页 |
2. 教师职业认同 | 第13页 |
3. 农村特岗教师 | 第13-14页 |
4. 农村普岗教师 | 第14页 |
(二) 研究现状综述 | 第14-20页 |
1. 职业认同的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2. 国内外关于农村普、特岗教师的职业认同感的研究综述 | 第15-20页 |
3. 研究述评 | 第20页 |
(三) 理论依据 | 第20-27页 |
1. 自我认同理论 | 第20-21页 |
2. 社会认同理论 | 第21-23页 |
3. 职业生涯发展理论 | 第23-27页 |
三、特岗政策历史沿革 | 第27-35页 |
(一) 为什么要实施“特岗计划” | 第27-28页 |
1. 农村教师紧缺 | 第27页 |
2. 农村部分学科教师数量不足 | 第27-28页 |
3. 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 第28页 |
(二) “特岗计划”实施内容 | 第28-31页 |
1. “特岗计划”的实施范围和资金安排 | 第28-29页 |
2. 招聘对象和条件 | 第29页 |
3. 招聘程序 | 第29-30页 |
4. 保障政策 | 第30页 |
5. 档案管理 | 第30页 |
6. 聘后管理 | 第30-31页 |
(三) “特岗计划”实施进展 | 第31-33页 |
1. 初期阶段 | 第31页 |
2. 全面展开阶段 | 第31-32页 |
3. 逐步稳健发展阶段 | 第32-33页 |
(四) 总结 | 第33-34页 |
(五) 特岗政策汇总 | 第34-35页 |
四、研究设计与实施 | 第35-41页 |
(一) 研究设计 | 第35-36页 |
1. 研究对象 | 第35页 |
2. 研究假设 | 第35页 |
3. 研究方法 | 第35-36页 |
(二) 研究实施 | 第36-41页 |
1. 编制初始问卷进行预测 | 第36-37页 |
2. 正式施测 | 第37-41页 |
五、结果分析 | 第41-55页 |
(一) 石屏县农村特、普岗教师职业认同感差异的对比分析 | 第41-49页 |
1. 石屏县农村特、普岗教师总体职业认同感对比分析 | 第41-42页 |
2. 石屏县农村特、普岗教师职业认同感各维度的对比分析 | 第42-49页 |
(二) 个人因素与农村特、普岗教师职业认同感相关性的对比分析 | 第49-55页 |
1. 特、普岗教师性别与教师职业认同 | 第50-51页 |
2. 特、普岗教师年龄与教师职业认同 | 第51-53页 |
3. 特、普岗教师学历与教师职业认同 | 第53-55页 |
六、影响因素分析 | 第55-60页 |
(一) 总体情况 | 第55页 |
(二) 影响因素的各维度描述性分析 | 第55-59页 |
1. 生存状况 | 第55-56页 |
2. 学校管理 | 第56-57页 |
3. 人际关系 | 第57页 |
4. 个人因素 | 第57-59页 |
(三) 石屏县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认同与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 第59-60页 |
七、结论及建议 | 第60-64页 |
(一) 研究结论 | 第60-61页 |
(二) 建议 | 第61-63页 |
1. 教师层面 | 第61页 |
2. 政府层面 | 第61-62页 |
3. 学校层面 | 第62-63页 |
(三) 论文的不足 | 第63页 |
(四) 研究展望 | 第63-64页 |
附录1:预调研问卷 | 第64-66页 |
附录2:正式调研问卷 | 第66-69页 |
附录3:教师访谈提纲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2页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的科研汇总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