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用液压减振器性能仿真及设计机理的研究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6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3 研究现状总结 | 第14页 |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 第14-15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第二章 减振器台架实验和低速特性分析 | 第16-26页 |
2.1 引言 | 第16页 |
2.2 减振器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 | 第16-18页 |
2.2.1 减振器的结构 | 第16-17页 |
2.2.2 减振器的工作原理 | 第17-18页 |
2.3 减振器台架测试 | 第18-21页 |
2.4 开阀前复原阻尼力分析 | 第21-25页 |
2.4.1 薄壁小孔节流压力损失 | 第22-23页 |
2.4.2 圆环平面缝隙节流压力损失 | 第23-24页 |
2.4.3 局部压力损失 | 第24页 |
2.4.4 低速复原阻尼力理论计算 | 第24-2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阀片流固耦合计算及刚度获取 | 第26-38页 |
3.1 引言 | 第26页 |
3.2 流固耦合 | 第26-28页 |
3.2.1 耦合方程 | 第26-27页 |
3.2.2 耦合方程求解 | 第27-28页 |
3.3 阀片流固耦合计算 | 第28-33页 |
3.3.1 流场模型的建立 | 第29-30页 |
3.3.2 结构场模型的建立 | 第30-31页 |
3.3.3 模型测试 | 第31页 |
3.3.4 复原阀阀片流固耦合计算结果 | 第31-32页 |
3.3.5 流通阀、压缩阀阀片流固耦合计算结果 | 第32-33页 |
3.4 弹性元件刚度计算 | 第33-37页 |
3.4.1 阀片组等效刚度换算 | 第33-35页 |
3.4.2 弯折垫片刚度计算 | 第35-36页 |
3.4.3 锥形弹簧刚度获取 | 第36-3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四章 减振器动态特性仿真 | 第38-47页 |
4.1 引言 | 第38页 |
4.2 减振器结构数学模型 | 第38-44页 |
4.2.1 节流孔模型 | 第38-39页 |
4.2.2 节流阀模型 | 第39-41页 |
4.2.3 底阀节流阀片常通孔模型 | 第41-42页 |
4.2.4 工作缸及活塞缝隙模型 | 第42-43页 |
4.2.5 储油缸模型 | 第43页 |
4.2.6 激励信号、油液及气体模型 | 第43-44页 |
4.3 减振器外特性仿真 | 第44-46页 |
4.3.1 减振器动态性能仿真模型 | 第44-45页 |
4.3.2 模型验证 | 第45-4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五章 减振器阀系参数设计机理研究 | 第47-57页 |
5.1 引言 | 第47页 |
5.2 阀片式节流阀基本模型 | 第47-50页 |
5.3 复原阀参数设计 | 第50-52页 |
5.4 减振器设计参数影响研究 | 第52-56页 |
5.4.1 常通孔节流面积对动态特性影响研究 | 第52-53页 |
5.4.2 复原孔节流面积对动态特性影响研究 | 第53-54页 |
5.4.3 阀片刚度对动态特性影响研究 | 第54页 |
5.4.4 开阀压力对动态性能影响研究 | 第54-55页 |
5.4.5 活塞缝隙对动态特性影响研究 | 第55-5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7-59页 |
6.1 研究总结 | 第57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57-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参与情况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