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文献综述 | 第8-12页 |
前言 | 第12-14页 |
第一章 网络民粹主义的概念及对大学生影响的研究价值 | 第14-22页 |
一、网络民粹主义的含义及特征 | 第14-18页 |
(一) 民粹主义的含义 | 第14-15页 |
(二) 网络民粹主义概念界定及特点 | 第15-18页 |
二、网络民粹主义在大学传播背景及特点 | 第18-20页 |
(一) 网民民粹主义在大学传播的背景 | 第18-19页 |
(二) 网络民粹主义在大学的传播特点 | 第19-20页 |
三、论文选题研究的价值 | 第20-22页 |
(一) 理论价值 | 第20-21页 |
(二) 实践价值 | 第21-22页 |
第二章 网络民粹主义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及原因分析 | 第22-40页 |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 第22-23页 |
二、典型案列分析 | 第23-27页 |
(一) 2010年“李刚门”事件 | 第23-25页 |
(二) 2012年钓鱼岛与反日游行事件 | 第25-27页 |
三、网络民粹主义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 第27-33页 |
(一) 扰乱了大学生的正确认知 | 第27-29页 |
(二) 加剧了大学生情感表达的非理性 | 第29-31页 |
(三) 冲击了大学生科学理想信念的树立 | 第31-32页 |
(四) 促使大学生行为表现的偏激化 | 第32-33页 |
四、网络民粹主义对大学生产生消极影响的原因分析 | 第33-40页 |
(一) 社会利益关系复杂化和利益诉求多样化 | 第33-34页 |
(二) “草根”文化对大学生的广泛影响 | 第34-35页 |
(三) 网络民粹主义对大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 | 第35-36页 |
(四) 大学生的人生经验和政治经验不足 | 第36-37页 |
(五) 网络监管不力和网络规范建设滞后 | 第37-40页 |
第三章 应对网络民粹主义对大学生消极影响的对策思考 | 第40-54页 |
一、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民粹主义的传播 | 第40-44页 |
(一) 充分认识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民粹主义传播的重要性 | 第40-41页 |
(二) 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 | 第41-42页 |
(三) 坚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原则 | 第42-43页 |
(四) 掌握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民粹主义的策略 | 第43-44页 |
二、有针对性地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 第44-48页 |
(一) 重视青年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 | 第44-46页 |
(二) 提高大学生科学认知能力 | 第46页 |
(三) 加强大学生网络规范教育 | 第46-47页 |
(四) 引导大学生正确表达诉求 | 第47-48页 |
三、注重网络民粹主义传播的监管 | 第48-50页 |
(一) 完善网络民粹主义监管的环节 | 第48-49页 |
(二) 掌握网络民粹主义监管的有效方式 | 第49-50页 |
(三) 加强对网络民粹主义传播平台的监管 | 第50页 |
四、大学生自身加强网络自律 | 第50-54页 |
(一) 提高分辨网络信息真假良莠的能力 | 第51页 |
(二) 自觉抵制网络民粹主义的不良影响 | 第51-52页 |
(三) 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第52-54页 |
结语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附录 | 第60-66页 |
后记 | 第66-68页 |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