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软件论文--程序包(应用软件)论文

儿童教育游戏的设计与实现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9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0-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2页
    1.3 游戏开发简介第12-17页
        1.3.1 游戏软件的特点第12-14页
        1.3.2 游戏中的体验式学习第14页
        1.3.3 游戏项目团队的人员构成第14-15页
        1.3.4 游戏项目的工作流程第15-17页
    1.4 主要研究工作第17页
    1.5 组织结构安排第17-18页
    1.6 小结第18-19页
第二章 相关技术介绍第19-25页
    2.1 Unity3D 游戏引擎第19-22页
        2.1.1 Unity3D 简介第19-20页
        2.1.2 Unity3D 主要技术第20-22页
    2.2 Node.js 平台第22-24页
        2.2.1 Node.js 的特点及使用场景第22-23页
        2.2.2 Node.js 平台上的网络编程第23页
        2.2.3 使用 Socket.IO 简化网络编程第23-24页
    2.3 ZeroMQ 通信库第24页
    2.4 小结第24-25页
第三章 教育游戏的总体设计第25-38页
    3.1 项目需求分析第25-27页
        3.1.1 功能需求第25-27页
        3.1.2 其他需求第27页
    3.2 分层设计思想第27-28页
    3.3 总体设计方案第28-29页
    3.4 主要模块划分第29页
    3.5 数据结构设计第29-33页
        3.5.1 整体数据结构设计第29-30页
        3.5.2 数据表设计第30-33页
    3.6 业务逻辑层设计第33页
    3.7 界面交互层设计第33-35页
        3.7.1 使用预设组合游戏界面第33-34页
        3.7.2 玩家信息设置第34-35页
    3.8 网络通信层设计第35-37页
        3.8.1 局域网通信服务第35页
        3.8.2 互联网通信服务第35-37页
    3.9 小结第37-38页
第四章 教育游戏的详细设计第38-67页
    4.1 Unity3D 开发基本技术第38-46页
        4.1.1 图形渲染第38-42页
        4.1.2 动画处理第42-44页
        4.1.3 音效处理第44页
        4.1.4 交互处理第44-46页
    4.2 客户端的设计与实现第46-53页
        4.2.1 游戏场景设计第47-48页
        4.2.2 游戏画面的组装第48-49页
        4.2.3 使用有限状态机管理游戏第49-53页
    4.3 服务端的设计与实现第53-56页
        4.3.1 题库的生成第54-55页
        4.3.2 题库的访问第55-56页
    4.4 通信模块的设计与实现第56-60页
        4.4.1 局域网通信第57-58页
        4.4.2 互联网通信第58-60页
    4.5 服务负载均衡的研究第60-66页
        4.5.1 Pomelo 框架简介第60-62页
        4.5.2 使用 ZeroMQ 进行负载均衡第62-66页
    4.6 小结第66-67页
第五章 运行与测试第67-80页
    5.1 运行环境第67-69页
        5.1.1 安装 Node. js第67-68页
        5.1.2 安装 ZeroMQ第68-69页
    5.2 “快乐 24 点”游戏功能展示第69-75页
        5.2.1 单机版启动设置第69-70页
        5.2.2 游戏主菜单第70-71页
        5.2.3 个人资料设置第71-72页
        5.2.4 游戏帮助第72页
        5.2.5 单人学习模式第72-73页
        5.2.6 亲子互动模式第73-74页
        5.2.7 局域网多人竞赛模式第74-75页
    5.3 网络服务器功能测试第75-79页
        5.3.1 客户端调用后端服务第75-76页
        5.3.2 后端服务负载均衡测试第76-79页
    5.4 小结第79-80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80-82页
    6.1 总结第80页
    6.2 研究展望第80-82页
参考文献第82-84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84-85页
致谢第85-86页
附件第86页

论文共8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鱼眼图像校正及视频拼接的研究与实现
下一篇:新课标下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实施与评价--以昆明市第八中学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