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9-1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1.1 我国土壤资源退化与短缺 | 第9页 |
1.1.2 固体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 | 第9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9-10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0-12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1-12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2-21页 |
2.1 我国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现状 | 第12-13页 |
2.1.1 固体废弃物的定义及分类 | 第12页 |
2.1.2 固体废弃物造成的环境问题 | 第12-13页 |
2.1.2.1 污染水体 | 第12-13页 |
2.1.2.2 污染大气 | 第13页 |
2.1.2.3 污染土壤 | 第13页 |
2.2 典型固废的性质及在农业方面的应用 | 第13-16页 |
2.2.1 生活污泥在农业方面的应用 | 第13-14页 |
2.2.2 菌菇渣在农业方面的应用 | 第14页 |
2.2.3 畜禽粪便在农业方面的应用 | 第14-15页 |
2.2.4 粉煤灰在农业方面的应用 | 第15页 |
2.2.5 脱硫石膏在农业方面的应用 | 第15-16页 |
2.2.6 煤矸石在农业方面的应用 | 第16页 |
2.2.7 钢渣在农业方面的应用 | 第16页 |
2.3 固废用于土壤修复和改良的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2.3.1 土壤改良剂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 第16-17页 |
2.3.2 利用固体废弃物改良土壤的研究 | 第17-18页 |
2.4 土壤的质量因素 | 第18-21页 |
2.4.1 土壤物理性状 | 第18页 |
2.4.2 土壤化学性质 | 第18-19页 |
2.4.3 土壤生物学性质 | 第19页 |
2.4.4 土壤质量评价指标的选择 | 第19页 |
2.4.5 人工土壤的质量评价 | 第19页 |
2.4.6 人工土壤的国际最新研究动态—技术新成土的合成 | 第19-21页 |
第三章 试验方法、固废原料选择及基本性质 | 第21-35页 |
3.1 培养方法 | 第21页 |
3.2 测定方法 | 第21-25页 |
3.2.1 有机质测定方法的比较与确定 | 第21-22页 |
3.2.1.1 有机质的测定方法 | 第21页 |
3.2.1.2 方法的比较与确定 | 第21-22页 |
3.2.2 其它化学性质的测定方法 | 第22页 |
3.2.3 重要养分的测定方法 | 第22-23页 |
3.2.4 重金属测定方法 | 第23页 |
3.2.5 土壤水稳性团聚体测定方法 | 第23-24页 |
3.2.6 生物毒理学试验方法 | 第24-25页 |
3.3 固废原料的选择 | 第25-29页 |
3.3.1 选择原则 | 第25页 |
3.3.2 固废来源及基本情况描述 | 第25-29页 |
3.3.3 确定的固废种类 | 第29页 |
3.4 所选固废的基本物理性质 | 第29-30页 |
3.5 所选固废的基本化学性质 | 第30-32页 |
3.6 所选固废的基本养分性质 | 第32页 |
3.7 固废中重金属含量 | 第32-34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四章 人工土壤的原料配制与生产 | 第35-38页 |
4.1 原料配制原则与处理 | 第35-37页 |
4.1.1 固废原料的选择依据与配比确定 | 第35-36页 |
4.1.2 产物pH控制与预测的原理和方法 | 第36-37页 |
4.2 培养过程 | 第37-38页 |
第五章 人工土壤的性质 | 第38-56页 |
5.1 人工土壤的重要物理结构-团聚体的形成 | 第38-44页 |
5.1.1 不同配方对形成水稳性团聚体总量的影响 | 第38-40页 |
5.1.2 不同处理对人工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组成的影响 | 第40-41页 |
5.1.3 不同处理人工土壤中同一粒径的团聚体含量比较 | 第41-44页 |
5.2 不同配方对人工土壤的化学性质影响 | 第44-48页 |
5.2.1 不同配方与人工土壤pH值的关系 | 第44-47页 |
5.2.2 不同配方对人工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 第47-48页 |
5.3 不同配方对人工土壤养分性质的影响 | 第48-54页 |
5.3.1 铵态氮和硝态氮 | 第48-51页 |
5.3.2 速效磷 | 第51-53页 |
5.3.3 速效钾 | 第53-54页 |
5.4 不同配方对人工土壤生物毒理学性质的影响 | 第54-5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六章 存在问题与展望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5页 |
附表 | 第65-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