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人才紧缺预警模型研究
| 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 一、研究背景 | 第10页 |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2页 |
| (一)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 (二)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三、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 (一) 研究的思路 | 第12页 |
| (二) 研究框架 | 第12-13页 |
| (三)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 四、创新点 | 第13-15页 |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5-23页 |
| 一、人才紧缺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 二、预警理论研究现状 | 第17-21页 |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 三、综合评述 | 第21-23页 |
| 第三章 相关理论概述 | 第23-37页 |
| 一、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人才紧缺概念 | 第23-25页 |
| (一) 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的界定 | 第23-24页 |
| (二) 人才紧缺的概念 | 第24-25页 |
| 二、预警基础理论 | 第25-30页 |
| (一) 预警 | 第25-28页 |
| (二) 预警管理 | 第28-29页 |
| (三) 企业人才紧缺预警 | 第29-30页 |
| 三、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人才紧缺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30-37页 |
| (一) 人才引进因素 | 第30-32页 |
| (二) 人才培养因素 | 第32-34页 |
| (三) 人才任用因素 | 第34-35页 |
| (四) 人才留职因素 | 第35-37页 |
| 第四章 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人才紧缺预警模型的构建 | 第37-46页 |
| 一、人才紧缺指标选取的原则 | 第37-38页 |
| (一) 科学性原则 | 第37页 |
| (二) 可测性原则 | 第37页 |
| (三) 敏感性原则 | 第37页 |
| (四) 概括性原则 | 第37-38页 |
| 二、人才紧缺指标的选取 | 第38-43页 |
| (一) 人才引进指标分解 | 第38-39页 |
| (二) 人才培养指标构成 | 第39-40页 |
| (三) 人才任用指标解构 | 第40-41页 |
| (四) 人才留职倾向指标组成 | 第41-43页 |
| 三、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人才紧缺预警评价指标体系 | 第43-44页 |
| 四、综合评价方法 | 第44-46页 |
| 第五章 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人才紧缺预警模型的运用 | 第46-67页 |
| 一、样本来源简介 | 第46页 |
| (一) 选择标准 | 第46页 |
| (二) 样本基本情况 | 第46页 |
| 二、预警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 | 第46-51页 |
| (一) 结构熵权法的介绍 | 第46-48页 |
| (二)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48-51页 |
| 三、数据处理 | 第51-55页 |
| (一) 预警评价等级的设置 | 第51-52页 |
| (二)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 第52页 |
| (三) 数据分析 | 第52-55页 |
| 四、数据结果分析 | 第55-58页 |
| (一) 企业整体人才紧缺预警状态 | 第56-57页 |
| (二) 各类岗位人才紧缺预警状态 | 第57-58页 |
| 五、对策与建议 | 第58-67页 |
| 第六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第67-69页 |
| 参考文献 | 第69-76页 |
| 附录1 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人才紧缺预警调查问卷 | 第76-78页 |
| 附录2 人才紧缺预警指标权重专家调查表 | 第78-79页 |
| 致谢 | 第79-80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