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临床型乳房炎病因调查和病原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奶牛乳房炎研究现状 | 第9-17页 |
1.1 乳房炎的发病原因 | 第9-13页 |
1.1.1 病原微生物因素 | 第9-12页 |
1.1.2 饲养管理因素 | 第12页 |
1.1.3 动物自身因素 | 第12-13页 |
1.1.4 继发性感染 | 第13页 |
1.2 乳房炎的诊断 | 第13-15页 |
1.2.1 临床型乳房炎的诊断 | 第13页 |
1.2.2 隐性乳房炎的检查及监测 | 第13-15页 |
1.3 药物治疗 | 第15-17页 |
第二章 奶牛临床型乳房炎的病因调查 | 第17-22页 |
2.1 材料 | 第17页 |
2.2 调查方法 | 第17页 |
2.2.1 实地调查 | 第17页 |
2.2.2 数据统计 | 第17页 |
2.2.3 判定标准 | 第17页 |
2.3 结果 | 第17-20页 |
2.3.1 奶牛品种与饲喂方式 | 第17-18页 |
2.3.2 临床症状 | 第18页 |
2.3.3 不同月份发病率统计结果 | 第18-19页 |
2.3.4 不同胎次奶牛的乳房炎发病百分比 | 第19页 |
2.3.5 4月患病牛的生产状态 | 第19-20页 |
2.3.6 不同乳区百分比 | 第20页 |
2.4 讨论 | 第20-21页 |
2.4.1 奶牛乳房炎与月份的关系 | 第20-21页 |
2.4.2 奶牛乳房炎与胎次的关系 | 第21页 |
2.4.3 奶牛乳房炎与生产状态的关系 | 第21页 |
2.4.4 奶牛乳房炎与乳区的关系 | 第21页 |
2.5 小结 | 第21-22页 |
第三章 奶牛乳房炎病原菌分离鉴定 | 第22-31页 |
3.1 材料 | 第22页 |
3.1.1 主要仪器 | 第22页 |
3.1.2 主要试剂 | 第22页 |
3.1.3 实验动物 | 第22页 |
3.2 方法 | 第22-23页 |
3.2.1 样品采集 | 第22页 |
3.2.2 分离、培养 | 第22-23页 |
3.2.3 病原菌的鉴定 | 第23页 |
3.2.4 病原菌的动物性试验 | 第23页 |
3.3 结果 | 第23-28页 |
3.3.1 病原菌分离培养特征 | 第23-24页 |
3.3.2 染色镜检结果 | 第24-26页 |
3.3.3 生理生化鉴定 | 第26-27页 |
3.3.4 小鼠致病性试验结果 | 第27页 |
3.3.5 病原菌鉴定结果 | 第27-28页 |
3.4 讨论 | 第28-30页 |
3.5 小结 | 第30-31页 |
第四章 乳房炎主要病原菌的药敏试验 | 第31-36页 |
4.1 材料 | 第31页 |
4.2 方法 | 第31-32页 |
4.2.1 病原菌液的制备稀释 | 第31页 |
4.2.2 接种涂布病原菌与贴药敏纸片 | 第31页 |
4.2.3 抑菌圈的测量 | 第31-32页 |
4.3 结果 | 第32-34页 |
4.4 讨论 | 第34-35页 |
4.5 小结 | 第35-36页 |
结论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41页 |
致谢 | 第41-42页 |
作者简介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