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论文--动物医学(兽医学)论文--各种家畜、家禽、野生动物的疾论文--家畜论文--牛论文

奶牛临床型乳房炎病因调查和病原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一章 奶牛乳房炎研究现状第9-17页
    1.1 乳房炎的发病原因第9-13页
        1.1.1 病原微生物因素第9-12页
        1.1.2 饲养管理因素第12页
        1.1.3 动物自身因素第12-13页
        1.1.4 继发性感染第13页
    1.2 乳房炎的诊断第13-15页
        1.2.1 临床型乳房炎的诊断第13页
        1.2.2 隐性乳房炎的检查及监测第13-15页
    1.3 药物治疗第15-17页
第二章 奶牛临床型乳房炎的病因调查第17-22页
    2.1 材料第17页
    2.2 调查方法第17页
        2.2.1 实地调查第17页
        2.2.2 数据统计第17页
        2.2.3 判定标准第17页
    2.3 结果第17-20页
        2.3.1 奶牛品种与饲喂方式第17-18页
        2.3.2 临床症状第18页
        2.3.3 不同月份发病率统计结果第18-19页
        2.3.4 不同胎次奶牛的乳房炎发病百分比第19页
        2.3.5 4月患病牛的生产状态第19-20页
        2.3.6 不同乳区百分比第20页
    2.4 讨论第20-21页
        2.4.1 奶牛乳房炎与月份的关系第20-21页
        2.4.2 奶牛乳房炎与胎次的关系第21页
        2.4.3 奶牛乳房炎与生产状态的关系第21页
        2.4.4 奶牛乳房炎与乳区的关系第21页
    2.5 小结第21-22页
第三章 奶牛乳房炎病原菌分离鉴定第22-31页
    3.1 材料第22页
        3.1.1 主要仪器第22页
        3.1.2 主要试剂第22页
        3.1.3 实验动物第22页
    3.2 方法第22-23页
        3.2.1 样品采集第22页
        3.2.2 分离、培养第22-23页
        3.2.3 病原菌的鉴定第23页
        3.2.4 病原菌的动物性试验第23页
    3.3 结果第23-28页
        3.3.1 病原菌分离培养特征第23-24页
        3.3.2 染色镜检结果第24-26页
        3.3.3 生理生化鉴定第26-27页
        3.3.4 小鼠致病性试验结果第27页
        3.3.5 病原菌鉴定结果第27-28页
    3.4 讨论第28-30页
    3.5 小结第30-31页
第四章 乳房炎主要病原菌的药敏试验第31-36页
    4.1 材料第31页
    4.2 方法第31-32页
        4.2.1 病原菌液的制备稀释第31页
        4.2.2 接种涂布病原菌与贴药敏纸片第31页
        4.2.3 抑菌圈的测量第31-32页
    4.3 结果第32-34页
    4.4 讨论第34-35页
    4.5 小结第35-36页
结论第36-37页
参考文献第37-41页
致谢第41-42页
作者简介第42页

论文共4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鸡滑液囊支原体的分离鉴定及其活疫苗免疫效果的评价
下一篇:疯草棘豆蠕孢菌哌可酸氧化酶基因突变菌株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