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论文--家禽论文--鸭论文

北京鸭RFI性状遗传参数分析及应用研究

摘要第9-11页
abstract第11-12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3-27页
    1.1 北京鸭育种研究进展第13-17页
        1.1.1 我国鸭遗传资源第13页
        1.1.2 我国肉鸭产业规模第13页
        1.1.3 北京鸭第13-14页
        1.1.4 北京鸭育种历程第14页
        1.1.5 北京鸭育种进展和发展趋势第14-17页
    1.2 饲料转化效率研究进展第17-21页
        1.2.1 饲料转化率第17页
        1.2.2 剩余采食量(RFI)的研究进展第17-21页
    1.3 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第21-25页
        1.3.1 蛋白质组学分类第22页
        1.3.2 蛋白质组学研究技术第22-23页
        1.3.3 基于iTRAQ技术的蛋白质组学研究第23-24页
        1.3.4 蛋白组学在动物科学上的研究进展第24-25页
    1.4 热休克蛋白家族第25-26页
    1.5 论文研究内容与意义第26-27页
        1.5.1 研究内容第26页
        1.5.2 研究意义第26-27页
第二章 北京鸭RFI性状的遗传参数估计第27-39页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第27-31页
        2.1.1 试验动物第27-29页
        2.1.2 主要仪器设备第29页
        2.1.3 表型记录第29-31页
        2.1.4 数据统计分析第31页
    2.2 结果与分析第31-36页
        2.2.1 北京鸭体尺、饲料转化效率相关性状表型分析第31-32页
        2.2.2 北京鸭体尺、饲料转化效率相关性状遗传参数第32-33页
        2.2.3 不同RFI性状北京鸭的屠体性能第33页
        2.2.4 RFI性状与北京鸭×野鸭F2代群体屠体性能相关性第33-36页
    2.3 讨论第36-38页
    2.4 小结第38-39页
第三章 RFI性状在瘦肉型北京鸭选育中的应用第39-57页
    3.1 育种素材与目标第39页
    3.2 不同品系北京鸭的特点第39-40页
        3.2.1 新型瘦肉型北京鸭配套系各专门化品系的生产性能特点第39页
        3.2.2 四个品系的组合模式第39-40页
    3.3 瘦肉型北京鸭选育技术路线与选育方法第40-44页
        3.3.1 技术路线第40-41页
        3.3.2 选育方法第41-44页
    3.4 种鸭的饲养管理第44-45页
        3.4.1 育雏期饲养管理第44页
        3.4.2 生长期饲养管理第44页
        3.4.3 育成期饲养管理第44页
        3.4.4 产蛋期饲养管理第44页
        3.4.5 种蛋的管理第44-45页
    3.5 选育进展第45-53页
        3.5.1 A系(父本父系)选育进展第45-47页
        3.5.2 B系(父本母系)选育进展第47-48页
        3.5.3 C系(母本父系)选育进展第48-51页
        3.5.4 D系(母本母系)选育进展第51-53页
    3.6 瘦肉型北京鸭配套系与国外肉鸭配套系生产性能比较第53-54页
    3.7 讨论第54-56页
    3.8 小结第56-57页
第四章 高低RFI品系北京鸭蛋白质组表达谱的差异第57-89页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第57-63页
        4.1.1 试验材料第57-58页
        4.1.2 试验方法第58-63页
    4.2 结果分析第63-82页
        4.2.1 高低RFI品系北京鸭屠体性能比较第63-64页
        4.2.2 高低RFI品系北京鸭肝脏蛋白质组表达谱的差异第64-69页
        4.2.3 高低RFI品系北京鸭胸肌蛋白质组表达谱的差异第69-76页
        4.2.4 高低RFI品系北京鸭皮质蛋白质组表达谱的差异第76-82页
    4.3 讨论第82-87页
        4.3.1 高低RFI品系北京鸭肝脏差异表达蛋白第83-84页
        4.3.2 高低RFI品系北京鸭胸肌差异表达蛋白第84-85页
        4.3.3 高低RFI品系北京鸭皮脂差异表达蛋白第85-86页
        4.3.4 热休克蛋白家族在高低RFI品系北京鸭中的表达第86-87页
        4.3.5 部分差异蛋白编码基因mRNA表达水平第87页
    4.4 小结第87-89页
第五章 结论与创新点第89-90页
    5.1 结论第89页
    5.2 创新点第89-90页
参考文献第90-100页
附录第100-109页
致谢第109-110页
个人简介第110页

论文共11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氧浓度和益生菌对高海拔地区肉鸡的影响及益生菌缓解仔鸡沙门氏菌性肠炎的研究
下一篇:奶牛乳腺炎中葡萄球菌耐药性传播的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