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5-37页 |
1.1 肠屏障功能 | 第15-19页 |
1.1.1 微生物屏障 | 第15-16页 |
1.1.2 化学屏障 | 第16页 |
1.1.3 免疫屏障 | 第16-17页 |
1.1.4 物理屏障 | 第17-18页 |
1.1.5 缺氧对肠屏障功能的影响 | 第18-19页 |
1.2 氧化应激 | 第19-21页 |
1.2.1 活性氧自由基(ROS) | 第20页 |
1.2.2 活性氮自由基(RNS) | 第20页 |
1.2.3 自由基引起的细胞损伤 | 第20页 |
1.2.4 机体的抗氧化机制 | 第20页 |
1.2.5 缺氧引起的氧化应激 | 第20-21页 |
1.3 机体免疫机能 | 第21-23页 |
1.3.1 体液应答 | 第21页 |
1.3.2 细胞免疫 | 第21-22页 |
1.3.3 缺氧影响免疫应答 | 第22-23页 |
1.4 益生菌 | 第23-31页 |
1.4.1 益生菌的定义 | 第23-24页 |
1.4.2 益生菌的作用机制 | 第24-29页 |
1.4.3 选用益生菌的标准 | 第29-31页 |
1.5 肉鸡沙门氏菌病 | 第31-35页 |
1.5.1 沙门氏菌简介 | 第31页 |
1.5.2 家禽沙门氏菌病对动物和人类造成的危害 | 第31-32页 |
1.5.3 沙门氏菌致病机理 | 第32-33页 |
1.5.4 沙门氏菌的常规治疗方法 | 第33-34页 |
1.5.5 益生菌在肉鸡沙门氏菌病中的应用 | 第34-35页 |
1.6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内容 | 第35-37页 |
1.6.1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35-36页 |
1.6.2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36-37页 |
试验部分 | 第37-91页 |
第二章 氧浓度和益生菌对高海拔地区肉鸡免疫应答、生产性能和死亡率的影响 | 第37-55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38-39页 |
2.1.1 益生菌菌株 | 第38页 |
2.1.2 试验动物 | 第38页 |
2.1.3 试验所用主要试剂和仪器设备 | 第38-39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39-42页 |
2.2.1 植物乳杆菌JM113的培养 | 第39-40页 |
2.2.2 动物试验设计 | 第40-41页 |
2.2.3 生产性能测定 | 第41页 |
2.2.4 样品采集 | 第41页 |
2.2.5 血常规和免疫球蛋白的测定 | 第41页 |
2.2.6 BSA免疫及抗体检测 | 第41-42页 |
2.2.7 细胞因子IL-1β、IL-6、IL-10、LITAF和IL-12的测定 | 第42页 |
2.2.8 统计方法 | 第42页 |
2.3 试验结果 | 第42-51页 |
2.3.1 红细胞数、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 | 第42-43页 |
2.3.2 免疫器官指数 | 第43页 |
2.3.3 免疫球蛋白 | 第43-47页 |
2.3.4 抗BSA-抗体水平 | 第47页 |
2.3.5 细胞因子 | 第47-49页 |
2.3.6 生产性能 | 第49-51页 |
2.3.7 死亡率 | 第51页 |
2.4 讨论 | 第51-54页 |
2.5 小结 | 第54-55页 |
第三章 氧浓度和益生菌改善高海拔地区肉鸡生产性能和降低死亡率的机制研究 | 第55-77页 |
3.1 试验材料 | 第56-57页 |
3.1.1 益生菌菌粉的制备 | 第56-57页 |
3.1.2 试验动物 | 第57页 |
3.1.3 主要试剂和仪器设备 | 第57页 |
3.2 试验方法 | 第57-63页 |
3.2.1 益生菌日粮的配制 | 第57-58页 |
3.2.2 试验设计 | 第58-59页 |
3.2.3 饲养管理 | 第59页 |
3.2.4 生产性能 | 第59页 |
3.2.5 样品采集 | 第59-60页 |
3.2.6 肠道通透性测定 | 第60页 |
3.2.7 肠道组织形态观察 | 第60-61页 |
3.2.8 细胞因子检测 | 第61页 |
3.2.9 血清MDA、T-SOD和T-AOC检测 | 第61页 |
3.2.10 紧密连接相关基因检测 | 第61-63页 |
3.2.11 统计方法 | 第63页 |
3.3 结果 | 第63-73页 |
3.3.1 肠道组织形态 | 第63-65页 |
3.3.2 氧化应激 | 第65页 |
3.3.3 肠道通透性 | 第65-68页 |
3.3.4 紧密连接基因的表达 | 第68-70页 |
3.3.5 细胞因子 | 第70-71页 |
3.3.6 生产性能 | 第71-73页 |
3.3.7 死亡率 | 第73页 |
3.4 讨论 | 第73-76页 |
3.5 小结 | 第76-77页 |
第四章 益生菌缓解仔鸡沙门氏菌性肠炎的研究 | 第77-90页 |
4.1 试验材料 | 第78-79页 |
4.1.1 菌株 | 第78页 |
4.1.2 试验动物 | 第78页 |
4.1.3 主要试剂和仪器设备 | 第78-79页 |
4.2 试验方法 | 第79-83页 |
4.2.1 植物乳杆菌JM113的培养 | 第79页 |
4.2.2 鼠伤寒沙门氏菌CVCC542的培养 | 第79-80页 |
4.2.3 抑菌试验 | 第80页 |
4.2.4 沙门氏菌侵染Caco-2细胞试验 | 第80页 |
4.2.5 动物试验设计 | 第80-81页 |
4.2.6 样品的采集 | 第81页 |
4.2.7 髓过氧化物酶(MPO)的测定 | 第81页 |
4.2.8 血清中细胞因子的测定 | 第81页 |
4.2.9 肠道组织形态观察及炎症评分标准 | 第81页 |
4.2.10 肠道细胞凋亡检测 | 第81-83页 |
4.2.11 统计分析 | 第83页 |
4.3 试验结果 | 第83-88页 |
4.3.1 抑菌试验 | 第83页 |
4.3.2 侵染试验 | 第83-84页 |
4.3.3 肠道组织形态 | 第84页 |
4.3.4 炎症得分 | 第84-85页 |
4.3.5 细胞凋亡 | 第85-86页 |
4.3.6 血清MPO活力 | 第86页 |
4.3.7 血清细胞因子水平 | 第86-88页 |
4.4 讨论 | 第88-89页 |
4.5 小结 | 第89-90页 |
第五章 结论和创新点 | 第90-91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90页 |
5.2 创新点 | 第90页 |
5.3 下一步研究思路 | 第90-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108页 |
附录 | 第108-117页 |
缩略词 | 第117-119页 |
致谢 | 第119-120页 |
作者简介 | 第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