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英文摘要 | 第5页 |
引言 | 第8-13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8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理论意义 | 第9页 |
2.实践意义 | 第9页 |
(三)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1.国外研究综述 | 第9-10页 |
2.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3.不同学科视域下网络流行语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研究思路 | 第12页 |
2.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网络流行语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3-18页 |
(一)相关概念的阐述 | 第13-14页 |
1.语言符号 | 第13页 |
2.流行语 | 第13页 |
3.网络流行语 | 第13-14页 |
(二)研究的前提性理论 | 第14-18页 |
1.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 | 第14-15页 |
2.哈贝马斯交往理性理论 | 第15页 |
3.姚斯期待视野理论 | 第15-16页 |
4.意见领袖理论 | 第16-17页 |
5.符号互动理论 | 第17-18页 |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对大学生网络流行语的考察分析 | 第18-30页 |
(一)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网络流行语的三个维度分析 | 第18-20页 |
1.网络流行语的认知导向维度 | 第18-19页 |
2.网络流行语的情感传递维度 | 第19-20页 |
3.网络流行语的价值影响维度 | 第20页 |
(二)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近十年网络流行语的分析 | 第20-25页 |
1.近十年主要网络流行语盘点 | 第20-23页 |
2.网络流行语的划分 | 第23-25页 |
(三)现阶段大学生对网络流行语认知及使用状态分析 | 第25-30页 |
1.大学生对网络流行语的认知情况分析 | 第25-27页 |
2.大学生使用网络流行语的情感态度分析 | 第27-28页 |
3.大学生使用网络流行语过程中的价值诉求分析 | 第28-30页 |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产生的影响 | 第30-33页 |
(一)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产生的积极影响 | 第30-31页 |
1.有利于大学生情感态度的表达 | 第30页 |
2.促使大学生多维度思考问题 | 第30页 |
3.有利于大学生交往范围的扩大 | 第30-31页 |
(二)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产生的消极影响 | 第31-33页 |
1.不利于大学生群体交往的有序进行 | 第31页 |
2.消解既有的价值评价标准 | 第31-32页 |
3.大学生道德观念的形成受到冲击 | 第32-33页 |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网络流行语的运用引导 | 第33-38页 |
(一)明确大学生使用网络流行语的内在需要 | 第33-34页 |
1.正确认识大学生使用网络流行语的心理需求 | 第33-34页 |
2.引导大学生理性地分析当代网络流行语 | 第34页 |
(二)恰当运用网络流行语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 第34-36页 |
1.帮助大学生明确选择网络流行语的价值判断标准 | 第34-35页 |
2.引导大学生养成正确的道德观念 | 第35-36页 |
(三)积极引导大学生群体的良性构建 | 第36-38页 |
1.促进大学生群体间的相互监督 | 第36-37页 |
2.引导大学生建立良好的语言交往规范 | 第37-38页 |
结论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2页 |
附录 | 第42-45页 |
后记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