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城市与市政经济论文--世界各国城市市政经济概况论文--中国论文--城市经济管理论文

W公司债权融资中的盈余管理研究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页
1 绪论第8-16页
    1.1 研究背景第8页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8-9页
        1.2.1 研究目的第8-9页
        1.2.2 研究意义第9页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9-13页
        1.3.1 国外研究现状第9-11页
        1.3.2 国内研究现状第11-12页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第12-13页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第13-16页
        1.4.1 研究内容第13页
        1.4.2 研究方法第13-14页
        1.4.3 技术路线第14-16页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第16-26页
    2.1 相关概念界定第16-17页
        2.1.1 中小企业的含义及划分标准第16页
        2.1.2 债权融资的含义第16-17页
        2.1.3 盈余管理的含义第17页
    2.2 中小企业债权融资情况第17-19页
        2.2.1 中小企业债权融资特征第17-18页
        2.2.2 中小企业债权融资方式第18-19页
    2.3 中小企业盈余管理情况第19-21页
        2.3.1 中小企业盈余管理方式第19-20页
        2.3.2 中小企业盈余管理动机第20-21页
    2.4 相关理论基础第21-26页
        2.4.1 契约理论第21-22页
        2.4.2 信息不对称理论第22-23页
        2.4.3 有效资本市场理论第23-26页
3 案例介绍第26-36页
    3.1 W公司基本情况介绍第26-27页
        3.1.1 公司简介第26页
        3.1.2 公司组织结构说明第26-27页
    3.2 W公司债权融资现状第27-29页
        3.2.1 债权融资形式第27-28页
        3.2.2 贷款期限第28-29页
        3.2.3 贷款来源第29页
    3.3 W公司影响债权融资的财务指标第29-34页
        3.3.1 企业规模指标第29-30页
        3.3.2 企业偿债能力指标第30-31页
        3.3.3 企业盈利能力指标第31-32页
        3.3.4 企业营运能力指标第32-33页
        3.3.5 企业成长性指标第33-34页
    3.4 本章小结第34-36页
4 W公司债权融资中的盈余管理行为分析第36-46页
    4.1 W公司债权融资中盈余管理动机分析第36-37页
        4.1.1 资本市场动机第36页
        4.1.2 债权契约动机第36-37页
        4.1.3 代理人竞争动机第37页
    4.2 W公司债权融资中盈余管理方式分析第37-40页
        4.2.1 资产处置第37-38页
        4.2.2 利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可选择性第38页
        4.2.3 利用关联方交易第38-39页
        4.2.4 通过非经常性损益第39-40页
    4.3 W公司债权融资中盈余管理程度分析第40-42页
        4.3.1 W公司盈余管理前后资产负债情况分析第41-42页
        4.3.2 W公司盈余管理前后损益情况分析第42页
    4.4 W公司债权融资中盈余管理的利弊分析第42-44页
        4.4.1 W公司盈余管理的正面效应第42-43页
        4.4.2 W公司盈余管理的负面效应第43-44页
    4.5 本章小结第44-46页
5 对策建议第46-54页
    5.1 完善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第46-48页
        5.1.1 完善会计准则第46页
        5.1.2 加大处罚力度第46-47页
        5.1.3 制定多样化信贷政策第47页
        5.1.4 出台相关法律法规第47页
        5.1.5 推进资本市场发展第47-48页
    5.2 增强公司管理能力第48-50页
        5.2.1 加强经营管理人偿债责任意识第48页
        5.2.2 加强公司的内部控制体系第48-49页
        5.2.3 拓宽公司的融资渠道第49页
        5.2.4 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第49-50页
        5.2.5 提高会计人员专业水平第50页
    5.3 提高银行评估能力第50-54页
        5.3.1 加快信用体系建设第50-51页
        5.3.2 制定信用评级制度第51页
        5.3.3 强化信贷服务意识第51-52页
        5.3.4 培养复合型人才第52页
        5.3.5 注重顶层制度设计第52-54页
6 结论与展望第54-56页
    6.1 结论第54-55页
    6.2 展望第55-56页
参考文献第56-60页
致谢第60-62页
个人简历第62页

论文共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住房保障资金的可持续投入问题研究
下一篇:基于文本数据的信息通信类学科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