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1.2.1 研究思路 | 第12-13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3 创新点 | 第14-15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5-23页 |
2.1 关键概念 | 第15-17页 |
2.1.1 保障性住房的概念及特点 | 第15页 |
2.1.2 保障性住房的分类 | 第15-16页 |
2.1.3 住房保障融资 | 第16-17页 |
2.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7-21页 |
2.2.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7-19页 |
2.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9-21页 |
2.3 住房保障相关理论 | 第21-23页 |
2.3.1 公共物品理论 | 第21页 |
2.3.2 福利经济学理论 | 第21页 |
2.3.3 政府干预理论 | 第21-22页 |
2.3.4 住房梯度消费理论 | 第22-23页 |
第三章 我国住房保障资金的主要投入现状 | 第23-33页 |
3.1 我国住房保障资金的主要投入模式 | 第23-26页 |
3.1.1 政府性投入 | 第23-24页 |
3.1.2 社会性投入 | 第24-25页 |
3.1.3 PPP模式 | 第25-26页 |
3.2 我国住房保障资金投入规模 | 第26-31页 |
3.2.1 政府性投入 | 第27-28页 |
3.2.2 社会性投入 | 第28-29页 |
3.2.3 PPP模式 | 第29-31页 |
3.3 我国住房保障融资面临的困难 | 第31-33页 |
3.3.1 PPP模式在我国得运用不够成熟 | 第31页 |
3.3.2 债券发行不理想 | 第31页 |
3.3.3 制度设计不健全 | 第31-32页 |
3.3.4 资本市场尚不完善 | 第32-33页 |
第四章 我国住房保障资金投入可持续性的实证分析 | 第33-43页 |
4.1 数据来源与模型建构 | 第33-34页 |
4.1.1 数据说明及来源 | 第33页 |
4.1.2 变量的统计性描述 | 第33-34页 |
4.1.3 模型设定 | 第34页 |
4.2 数据分析 | 第34-41页 |
4.2.1 模型回归分析 | 第34-35页 |
4.2.2 全国30省市的融资可持续效率测度和分析 | 第35-41页 |
4.3 结论与讨论 | 第41-43页 |
4.3.1 土地出让金净收益具有融资供给的不可持续性 | 第41页 |
4.3.2 住房保障资金投入规模的不科学性 | 第41-42页 |
4.3.3 住房保障资金来源不稳定且结构不合理 | 第42-43页 |
第五章 国外住房保障资金可持续投入的经验借鉴 | 第43-49页 |
5.1 典型国家的住房保障资金投入方式 | 第43-47页 |
5.1.1 新加坡住房保障资金可持续投入 | 第43-44页 |
5.1.2 美国住房保障资金可持续投入 | 第44-45页 |
5.1.3 德国住房保障资金可持续投入 | 第45-47页 |
5.2 总结与借鉴 | 第47-49页 |
5.2.1 在财政可持续性的前提下支持保障房建设 | 第47页 |
5.2.2 财政间接支持模式为主 | 第47-48页 |
5.2.3 注重住房保障法律制度的建设 | 第48-49页 |
第六章 保证我国住房保障资金可持续投入的政策建议 | 第49-53页 |
6.1 提高财政投入使用效率 | 第49-50页 |
6.1.1 明确政府角色,提高财政投入使用效率 | 第49页 |
6.1.2 转化财政支持方向,全面推动民生建设 | 第49-50页 |
6.2 优化住房保障融资模式 | 第50-52页 |
6.2.1 创新融资渠道,积极促进新型融资方式本土化 | 第51页 |
6.2.2 促进特许经营和信托投资,全面强化融资效果 | 第51-52页 |
6.3 建立健全住房保障法律制度体系 | 第52-53页 |
6.3.1 完善住房保障金投入的立法和管理制度 | 第52页 |
6.3.2 完善住房保障金准入退出机制方面的立法 | 第52-53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