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历史文脉的西安市长安区总体城市设计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1 绪论 | 第9-21页 |
·选题的背景 | 第9-11页 |
·发展观念和评价尺度的变化 | 第9页 |
·文脉意识的觉醒 | 第9-10页 |
·城市设计重要性的提升 | 第10-11页 |
·研究课题的提出 | 第11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8页 |
·历史文脉保护思想的发展历程 | 第12-15页 |
·总体城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 | 第15-16页 |
·结合历史文脉的城市设计理论与实践 | 第16-18页 |
·论文研究框架 | 第18-21页 |
2 对历史文脉和总体城市设计的基本认识 | 第21-41页 |
·历史文脉 | 第21-27页 |
·历史文脉的概念与含义 | 第21-22页 |
·历史文脉在城市发展中的基本内涵 | 第22-24页 |
·历史文脉在城市设计中的特征与类型 | 第24-27页 |
·总体城市设计 | 第27-32页 |
·总体城市设计的概念 | 第27-28页 |
·总体城市设计的内涵 | 第28-30页 |
·总体城市设计的研究范畴 | 第30-32页 |
·两者结合的可行性 | 第32-38页 |
·对象的统一关系 | 第32页 |
·特征的对应关系 | 第32-34页 |
·内容的对应关系 | 第34-38页 |
·小结 | 第38-41页 |
3 总体城市设计结合历史文脉的策略 | 第41-55页 |
·总体城市设计结合历史文脉的目标 | 第41-43页 |
·文化目标 | 第41页 |
·生态目标 | 第41-42页 |
·景观目标 | 第42-43页 |
·总体城市设计结合历史文脉的原则 | 第43-46页 |
·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原则 | 第43-44页 |
·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和谐共荣的原则 | 第44页 |
·城市硬环境与软环境和谐共建的原则 | 第44-45页 |
·经济发展与形象特色和谐共进的原则 | 第45-46页 |
·总体城市设计结合历史文脉的方法 | 第46-54页 |
·结合形象特色文脉的方法 | 第46-47页 |
·结合区域环境文脉的方法 | 第47-49页 |
·结合空间实体文脉的方法 | 第49-52页 |
·结合场景与活动文脉的方法 | 第52-54页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4 长安区历史文脉分析及现状问题的提出 | 第55-75页 |
·长安区概况 | 第55页 |
·长安区历史文脉提炼 | 第55-67页 |
·形象特色文脉 | 第55页 |
·区域环境文脉 | 第55-61页 |
·空间实体文脉 | 第61-65页 |
·场景与活动文脉 | 第65-67页 |
·历史文脉与长安区景观特征 | 第67-70页 |
·自然生态景观 | 第67-68页 |
·历史人文景观 | 第68-69页 |
·城市人工景观 | 第69-70页 |
·历史文脉与长安区文化活动场所 | 第70-71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71-73页 |
·"山水城"空间格局关系不紧密 | 第71页 |
·城市形态功能欠缺 | 第71页 |
·城市建设不够重视自然山水景观资源 | 第71-72页 |
·城市空间景观形象缺乏文化特征 | 第72页 |
·文物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缺乏良性耦合 | 第72-73页 |
·传统市民文化生活缺乏良好的空间载体 | 第73页 |
·小结 | 第73-75页 |
5 基于历史文脉的长安区城市总体景观构架 | 第75-93页 |
·形象特色定位 | 第75页 |
·目标的确立 | 第75-77页 |
·保护与发展历史文脉 | 第75页 |
·沿承形象特色文脉,凸显城市形象特色 | 第75-76页 |
·以区域自然环境文脉为主导,引导城市空间发展 | 第76页 |
·整合空间实体文脉,形成协调统一的景观特色 | 第76页 |
·充分挖掘场景与活动文脉,培育文化场所体系 | 第76-77页 |
·长安区生态空间格局的建立 | 第77-80页 |
·"山、水、塬、城、田"共生的城市空间发展格局 | 第77-78页 |
·功能融合、形态契合的开敝空间系统 | 第78-80页 |
·总体景观空间构架设计 | 第80-86页 |
·景观分区 | 第80-81页 |
·景观轴 | 第81-82页 |
·景观节点 | 第82页 |
·高度和视线体系 | 第82-85页 |
·色彩体系 | 第85-86页 |
·长安区历史文化场所体系的建立 | 第86-91页 |
·长安区历史文化场所整体构架 | 第87-88页 |
·旅游线路组织 | 第88-90页 |
·重点历史文化场所设计 | 第90-91页 |
·小结 | 第91-93页 |
6 结语 | 第93-95页 |
致谢 | 第95-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01页 |
图表目录 | 第101-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