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大城市社会生活公共开放空间设计要素初探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2页 |
| 1 绪论 | 第12-22页 |
| ·课题背景 | 第12-13页 |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3-14页 |
|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 ·研究内容及相关概念界定 | 第14-19页 |
|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4-19页 |
| ·研究方法及框架 | 第19-22页 |
| ·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 ·研究框架 | 第21-22页 |
| 2 国内外相关公共开放空间建筑实践及理论思想 | 第22-30页 |
| ·国内外公共开放空间研究现状 | 第22-23页 |
| ·国外 | 第22页 |
| ·国内 | 第22-23页 |
| ·论文研究理论基础 | 第23-28页 |
| ·物质-形体分析相关理论 | 第23-24页 |
| ·场所文脉分析相关理论 | 第24-25页 |
| ·城市环境与行为心理相关的理论 | 第25-28页 |
| ·小结 | 第28-30页 |
| 3 传统城市社会生活公共开放空间研究 | 第30-44页 |
| ·中国传统公共开放空间 | 第30-38页 |
| ·中国传统公共开放空间 | 第31-36页 |
| ·中国传统公共开放空间中的社会生活 | 第36-38页 |
| ·西方传统公共开放空间 | 第38-41页 |
| ·欧洲传统公共开放空间 | 第38-40页 |
| ·欧洲传统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中的社会生活 | 第40-41页 |
| ·传统公共开放空间活力因素探讨 | 第41-42页 |
| ·小结 | 第42-44页 |
| 4 现代大城市人群活动规律及社会生活的变化 | 第44-56页 |
| ·从传统空间看国人环境行为特征 | 第44-45页 |
| ·自外向内的制约及发展 | 第44-45页 |
| ·自内向外的发展 | 第45页 |
| ·现代大城市居民群体行为的基本规律 | 第45-47页 |
| ·聚集的向心性效应 | 第45页 |
| ·"人看人"的社会娱乐活动 | 第45-46页 |
| ·自我炫耀与自我保护 | 第46页 |
| ·小群体现象 | 第46-47页 |
| ·接近商品规律 | 第47页 |
| ·多样化选择规律 | 第47页 |
| ·现代大城市居民社会生活的重要变化 | 第47-53页 |
| ·消费与物质生活的变化 | 第47-49页 |
| ·文化生活的变化 | 第49-50页 |
| ·休闲生活的变化 | 第50-52页 |
| ·社会交往生活的变化 | 第52-53页 |
| ·社会生活行为需求的变化对公共开放空间的要求 | 第53-55页 |
| ·空间功能多样化满足人的各种需求 | 第53页 |
| ·形成生机蓬勃、舒适宜人的室外环境 | 第53-54页 |
| ·加强对非目的性行为引导 | 第54页 |
| ·对历史文化传统的关注 | 第54-55页 |
| ·小结 | 第55-56页 |
| 5 国内相关公共开放空间案例比较分析 | 第56-70页 |
| ·上海新天地 | 第56-64页 |
| ·规划背景 | 第57页 |
| ·规划现状 | 第57-59页 |
| ·功能分析 | 第59页 |
| ·形象分析 | 第59-61页 |
| ·使用分析 | 第61-62页 |
| ·历史文化传承 | 第62页 |
| ·"新天地"引发的反思 | 第62-64页 |
| ·南京夫子庙 | 第64-69页 |
| ·背景介绍 | 第64页 |
| ·空间结构现状分析 | 第64-66页 |
| ·使用人群分析 | 第66-68页 |
| ·传统历史文脉资源利用 | 第68页 |
| ·现状不足及反思 | 第68-69页 |
| ·小结 | 第69-70页 |
| 6 现代大城市社会生活公共开放空间要素分析 | 第70-88页 |
| ·功能要素 | 第71-74页 |
| ·空间的功能定位 | 第71-72页 |
| ·区位选择及规模 | 第72-73页 |
| ·功能集聚 | 第73-74页 |
| ·形象要素 | 第74-81页 |
| ·空间的尺度控制 | 第74-75页 |
| ·空间的可意象性 | 第75-79页 |
| ·空间的结构 | 第79-81页 |
| ·使用要素 | 第81-84页 |
| ·空间的可达性 | 第81-83页 |
| ·空间的混合使用 | 第83页 |
| ·环境质量的优化 | 第83-84页 |
| ·社会文化要素 | 第84-87页 |
| ·历史文化的延续及发展 | 第84-86页 |
| ·文化活动的引入及管理 | 第86页 |
| ·公众参与制度的完善 | 第86-87页 |
| ·小结 | 第87-88页 |
| 7 西安书院门地段案例研究 | 第88-100页 |
| ·背景及发展研究 | 第88-91页 |
| ·书院门地段背景研究 | 第89-90页 |
| ·书院门地段改造发展分析 | 第90-91页 |
| ·现状研究及存在问题分析 | 第91-94页 |
| ·区位及现状分析 | 第91-92页 |
| ·存在问题研究 | 第92-94页 |
| ·发展对策研究 | 第94-97页 |
| ·总体规划层面 | 第94-95页 |
| ·具体建设层面 | 第95-97页 |
| ·小结 | 第97-100页 |
| 8 结论 | 第100-102页 |
| ·小结 | 第100页 |
| ·反思 | 第100-102页 |
| 致谢 | 第102-104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4-108页 |
| 附录: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