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26页 |
1.2.1 隧道穿越断层破碎带的工程实例 | 第13-15页 |
1.2.2 隧道断层破碎带震害实例 | 第15-17页 |
1.2.3 隧道断层带地震动力响应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2.4 隧道断层带动力响应的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 第19-22页 |
1.2.5 隧道及地下结构抗减震措施研究现状 | 第22-26页 |
1.2.6 目前研究不足 | 第26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6-29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6-28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28-29页 |
第二章 摩岗岭隧道断层破碎带出露情况及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试验 | 第29-41页 |
2.1 摩岗岭隧道概况及断层破碎带出露情况 | 第29-32页 |
2.2 断层破碎带围岩三轴压缩试验 | 第32-34页 |
2.3 断层两侧完整岩体三轴压缩试验 | 第34-37页 |
2.4 断层两侧完整岩体完整岩体单轴压缩试验 | 第37-3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第三章 摩岗岭隧道断层破碎带地震动力响应研究 | 第41-55页 |
3.1 计算模型设计及加载 | 第41-44页 |
3.1.1 模型范围及尺寸 | 第41-43页 |
3.1.2 模型材料参数 | 第43-44页 |
3.1.3 边界条件 | 第44页 |
3.2 加载及监测方案设计 | 第44-46页 |
3.3 隧道断层带地震动力响应规律分析 | 第46-54页 |
3.3.1 加速度响应分析 | 第46-48页 |
3.3.2 应力响应分析 | 第48-50页 |
3.3.3 位移响应分析 | 第50-5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四章 不同宽度及倾角的断层破碎带对隧道地震动力响应规律的影响研究 | 第55-77页 |
4.1 不同宽度断层破碎带对隧道地震动力响应规律的影响分析 | 第55-65页 |
4.1.1 计算工况设计 | 第55-56页 |
4.1.2 加速度响应分析 | 第56-58页 |
4.1.3 应力响应分析 | 第58-61页 |
4.1.4 位移响应分析 | 第61-65页 |
4.2 不同倾角断层破碎带对隧道地震动力响应规律的影响分析 | 第65-75页 |
4.2.1 计算工况设计 | 第65页 |
4.2.2 加速度响应分析 | 第65-67页 |
4.2.3 应力响应分析 | 第67-70页 |
4.2.4 位移响应分析 | 第70-75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第五章 隧道典型断层破碎带的不同抗减震措施效果研究 | 第77-120页 |
5.1 不同注浆加固围岩范围的抗减震效果研究 | 第78-87页 |
5.1.1 计算工况设计 | 第78-79页 |
5.1.2 加速度响应分析 | 第79-80页 |
5.1.3 应力响应分析 | 第80-84页 |
5.1.4 位移响应分析 | 第84-87页 |
5.2 设置不同厚度减震层的抗减震效果研究 | 第87-98页 |
5.2.1 计算工况设计 | 第88-89页 |
5.2.2 加速度响应分析 | 第89-90页 |
5.2.3 应力响应分析 | 第90-95页 |
5.2.4 位移响应分析 | 第95-98页 |
5.3 不同衬砌刚度的抗减震效果研究 | 第98-106页 |
5.3.1 计算工况设计 | 第99页 |
5.3.2 加速度响应分析 | 第99-100页 |
5.3.3 应力响应分析 | 第100-104页 |
5.3.4 位移响应分析 | 第104-106页 |
5.4 不同抗震缝设置形式的抗减震效果研究 | 第106-115页 |
5.4.1 计算工况设计 | 第106-108页 |
5.4.2 加速度响应分析 | 第108-109页 |
5.4.3 应力响应分析 | 第109-113页 |
5.4.4 位移响应分析 | 第113-115页 |
5.5 不同抗减震措施设置方法及适用条件 | 第115-118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18-120页 |
第六章 摩岗岭隧道破碎带抗减震措施设计及效果检验 | 第120-133页 |
6.1 摩岗岭隧道断层破碎带抗减震措施设计 | 第120-122页 |
6.2 摩岗岭隧道断层破碎带抗减震措施效果检验 | 第122-131页 |
6.2.1 加速度响应分析 | 第122-123页 |
6.2.2 应力响应分析 | 第123-127页 |
6.2.3 位移响应分析 | 第127-131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131-133页 |
结论 | 第133-135页 |
展望 | 第135-136页 |
致谢 | 第136-13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137-138页 |
参考文献 | 第138-1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