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15页 |
1.1 研究的背景 | 第9-10页 |
1.1.1 数学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 第9页 |
1.1.2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难的现状 | 第9-10页 |
1.2 研究的目的 | 第10-11页 |
1.2.1 总体目标 | 第10页 |
1.2.2 具体目标 | 第10-11页 |
1.3 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1.3.1 顺应新课标的基本理念 | 第11页 |
1.3.2 提升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和质量 | 第11页 |
1.3.3 提供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的建议 | 第11-12页 |
1.4 研究设计 | 第12页 |
1.4.1 研究的内容 | 第12页 |
1.4.2 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 第12页 |
1.5 研究的方法 | 第12-13页 |
1.5.1 文献研究法 | 第12页 |
1.5.2 问卷调查法 | 第12-13页 |
1.5.3 案例分析法 | 第13页 |
1.6 数据处理的工具 | 第13-15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5-23页 |
2.1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5-18页 |
2.1.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15-16页 |
2.1.2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 第16页 |
2.1.3 掌握学习理论 | 第16-17页 |
2.1.4 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 第17页 |
2.1.5 导学案的理论 | 第17-18页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8-23页 |
2.2.1 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的国外研究 | 第19页 |
2.2.2 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的国内研究 | 第19-22页 |
2.2.3 导学案的相关研究 | 第22-23页 |
第3章 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方面存在问题的调查与分析 | 第23-31页 |
3.1 高一学生数学学习情况现状的调查 | 第23页 |
3.1.1 调查的目的 | 第23页 |
3.1.2 样本的来源 | 第23页 |
3.2 调查问卷的数据处理 | 第23-28页 |
3.3 调查问卷的数据结果分析 | 第28-31页 |
第4章 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的策略研究 | 第31-39页 |
4.1 完善初高中数学教学内容的衔接 | 第31-32页 |
4.1.1 初高中数学教材对比分析 | 第31页 |
4.1.2 初高中数学内容特征分析 | 第31-32页 |
4.2 引导数学思维能力的衔接 | 第32-36页 |
4.2.1 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 | 第32-33页 |
4.2.2 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 | 第33页 |
4.2.3 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 | 第33-34页 |
4.2.4 重视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 第34-35页 |
4.2.5 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习惯 | 第35-36页 |
4.3 培养学习兴趣的衔接 | 第36-39页 |
4.3.1 多种教学手段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第36页 |
4.3.2 教师采取积极语言,进行积极课堂引导 | 第36-37页 |
4.3.3 加强数学史的融入,提高学生数学素养 | 第37-39页 |
第5章 导学案促进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的建议 | 第39-53页 |
5.1 运用学案衔接初高中的数学教学内容 | 第39-43页 |
5.1.1 教师要熟知数学课程标准及数学教材 | 第43页 |
5.1.2 教师要借助导学案培养学生预习习惯 | 第43页 |
5.1.3 教师要通过导学案的批阅以了解学情 | 第43页 |
5.2 运用导学案衔接初高中数学思维方法 | 第43-48页 |
5.2.1 利用导学案培养学生的数学探索思维 | 第47页 |
5.2.2 利用导学案培养学生的数学直觉思维 | 第47页 |
5.2.3 利用导学案培养学生的数学归纳思维 | 第47-48页 |
5.3 导学案衔接教学的实验研究 | 第48-53页 |
5.3.1 实验对象 | 第48页 |
5.3.2 实验时间 | 第48页 |
5.3.3 实验目的 | 第48-49页 |
5.3.4 实验内容 | 第49页 |
5.3.5 实验步骤 | 第49-53页 |
第6章 结束语 | 第53-55页 |
6.1 研究的结论 | 第53页 |
6.2 研究的不足 | 第53-54页 |
6.3 研究的展望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附录 | 第57-71页 |
致谢 | 第71-7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