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7-21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7-10页 |
1.2 荧光产生的基本原理 | 第10-11页 |
1.3 荧光探针的信号传递机制 | 第11-18页 |
1.3.1 光诱导电子转移(PET) | 第11-13页 |
1.3.2 分子内电荷转移(ICT) | 第13-15页 |
1.3.3 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ESIPT) | 第15-16页 |
1.3.4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 | 第16-17页 |
1.3.5 激基缔/复合物(Excimer/Exciplex) | 第17页 |
1.3.6 荧光偏振检测 | 第17-18页 |
1.4 绿色荧光蛋白 | 第18-20页 |
1.4.1 绿色荧光蛋白简介 | 第18页 |
1.4.2 绿色荧光蛋白的结构及发光机理 | 第18-19页 |
1.4.3 绿色荧光蛋白的应用与不足 | 第19-20页 |
1.5 论文主要研究目标 | 第20-21页 |
第2章 HOBDI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光谱性能研究 | 第21-27页 |
2.1 引言 | 第21-22页 |
2.2 LYSO-3探针的设计 | 第22页 |
2.3 实验部分 | 第22-26页 |
2.3.1 仪器和试剂 | 第22页 |
2.3.2 中间体和目标探针的合成 | 第22-24页 |
2.3.2.1 中间产物AZT-NO2的合成 | 第22-23页 |
2.3.2.2 中间产物Lyso-2的合成 | 第23页 |
2.3.2.3 定位探针Lyso-3的合成 | 第23-24页 |
2.3.3 探针Lyso-3的光谱性质 | 第24-2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3章 绿色荧光蛋白荧光团相似的新型溶酶体粘度探针 | 第27-43页 |
3.1 引言 | 第27-30页 |
3.2 溶酶体粘度探针LYS-V的设计 | 第30-31页 |
3.3 实验部分 | 第31-42页 |
3.3.1 仪器和试剂 | 第31页 |
3.3.2 粘度探针的合成 | 第31-33页 |
3.3.2.1 中间产物AZT-Ace的合成 | 第31-32页 |
3.3.2.2 中间产物HOBDI的合成 | 第32页 |
3.3.2.3 中间产物HOBDIOH的合成 | 第32页 |
3.3.2.4 粘度探针Lys-V的合成 | 第32-33页 |
3.3.3 探针Lys-V的光物理性质 | 第33-36页 |
3.3.4 探针Lys-V对粘度的响应实验 | 第36-39页 |
3.3.5 探针Lys-V细胞实验 | 第39-42页 |
3.3.5.1 细胞毒性实验 | 第39页 |
3.3.5.2 细胞中溶酶体共定位实验 | 第39-41页 |
3.3.5.3 细胞中溶酶体粘度检测实验 | 第41-4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4章 基于BODIPY的酪氨酸酶探针的设计与合成 | 第43-50页 |
4.1 引言 | 第43-46页 |
4.2 酪氨酸酶探针的设计思路 | 第46-47页 |
4.3 实验部分 | 第47-49页 |
4.3.1 仪器和试剂 | 第47页 |
4.3.2 探针的合成 | 第47-49页 |
4.3.2.2 中间体CTC-1的合成 | 第48页 |
4.3.2.2 中间体CTC的合成 | 第48页 |
4.3.2.3 中间体BODIPY的合成 | 第48页 |
4.3.2.4 中间体Tyr1的合成 | 第48-49页 |
4.3.2.5 探针TyrProbe的合成 | 第4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61页 |
附录(化合物表征谱图) | 第61-71页 |
攻读硕士期间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