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引言 | 第14-20页 |
1.1 大肠杆菌检测的研究背景 | 第14-17页 |
1.1.1 大肠杆菌的主要组成 | 第14-15页 |
1.1.2 大肠杆菌的危害及原理 | 第15-16页 |
1.1.3 常用的检测手法 | 第16-17页 |
1.2 大肠杆菌生长曲线的研究背景 | 第17-18页 |
1.3 纳米金属灭菌技术的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1.4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9-20页 |
2 荧光光谱技术 | 第20-26页 |
2.1 荧光技术 | 第20页 |
2.2 荧光技术原理 | 第20-22页 |
2.2.1 激发与激发态 | 第20-21页 |
2.2.2 荧光的产生 | 第21-22页 |
2.3 荧光光谱 | 第22-23页 |
2.3.1 荧光的分类 | 第22-23页 |
2.3.2 荧光的特征 | 第23页 |
2.4 荧光光谱技术优缺点及应用 | 第23-26页 |
3 大肠杆菌荧光特性的研究 | 第26-36页 |
3.1 实验仪器和样品 | 第26-27页 |
3.2 荧光特性 | 第27-30页 |
3.2.1 大肠杆菌荧光特征 | 第27-28页 |
3.2.2 不同浓度大肠杆菌的荧光光谱 | 第28-30页 |
3.3 荧光强度与浓度的关系 | 第30-33页 |
3.3.1 荧光强度与浓度的拟合曲线 | 第30-32页 |
3.3.2 大肠杆菌的最低检测线 | 第32-3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3-36页 |
4 荧光法建立大肠杆菌生长曲线及生长模型 | 第36-44页 |
4.1 基于荧光光谱技术的生长变化特性 | 第36-37页 |
4.2 生长模拟 | 第37-41页 |
4.2.1 一级模型 | 第38-39页 |
4.2.2 二级模型 | 第39页 |
4.2.3 三级模型 | 第39页 |
4.2.4 结果与分析 | 第39-41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1-44页 |
5 纳米颗粒灭菌的研究 | 第44-66页 |
5.1 银纳米颗粒的灭菌特性 | 第44-50页 |
5.1.1 时间对银纳米颗粒灭菌的影响 | 第45-48页 |
5.1.2 加入量对银纳米颗粒灭菌的影响 | 第48-49页 |
5.1.3 不同温度对银纳米颗粒灭菌的影响 | 第49页 |
5.1.4 银纳米颗粒杀死大肠杆菌的原理 | 第49-50页 |
5.2 二氧化钛的灭菌特性 | 第50-57页 |
5.2.1 时间对二氧化钛灭菌的影响 | 第51-54页 |
5.2.2 加入量对二氧化钛灭菌的影响 | 第54页 |
5.2.3 不同温度对二氧化钛灭菌的影响 | 第54-55页 |
5.2.4 二氧化钛杀死大肠杆菌的原理 | 第55-57页 |
5.3 金纳米颗粒的灭菌特性 | 第57-61页 |
5.3.1 时间对金纳米颗粒灭菌的影响 | 第57-60页 |
5.3.2 加入量对金纳米颗粒灭菌的影响 | 第60-61页 |
5.3.3 不同温度对金纳米颗粒灭菌的影响 | 第61页 |
5.4 三种纳米金属灭菌效果的对比 | 第61-64页 |
5.4.1 杀菌速度的对比 | 第61-62页 |
5.4.2 加入量、温度对三种纳米金属灭菌效果的对比 | 第62-64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66-68页 |
6.1 总结 | 第66-67页 |
6.2 展望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6页 |
致谢 | 第76-78页 |
作者简历 | 第78-80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