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6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8-10页 |
1.1.1 国外地铁发展与现状 | 第8-9页 |
1.1.2 国内地铁发展与现状 | 第9-10页 |
1.1.3 研究地铁环控系统的重要性 | 第10页 |
1.2 地铁环控系统的分类及组成 | 第10-12页 |
1.2.1 环控系统分类 | 第10-11页 |
1.2.2 通风空调的组成 | 第11-12页 |
1.3 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 第12-13页 |
1.4 地铁环控系统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4.1 试验法 | 第13-14页 |
1.4.2 现场测试法 | 第14页 |
1.4.3 数值模拟法 | 第14页 |
1.5 本文的研究方法及内容 | 第14-15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6 本章小结 | 第15-16页 |
第二章 活塞风速理论分析及计算 | 第16-22页 |
2.1 活塞风模型简化及控制方程 | 第16-18页 |
2.1.1 活塞风模型简化 | 第16-17页 |
2.1.2 流体力学的基本方程 | 第17-18页 |
2.2 活塞风风速计算 | 第18-21页 |
2.2.1 列车在无活塞风井隧道运行时活塞风速 | 第19页 |
2.2.2 列车在有活塞风井的隧道中运行时进站的风速 | 第19-20页 |
2.2.3 列车在有活塞风井的隧道中运行时出站的风速 | 第20-21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第三章 地铁环控负荷计算 | 第22-27页 |
3.1 地铁隧道产热量分析 | 第22-23页 |
3.1.1 列车运行产热分析 | 第22-23页 |
3.1.2 列车内人体散热量 | 第23页 |
3.1.3 隧道内照明散热量 | 第23页 |
3.1.4 接触网散热 | 第23页 |
3.1.5 维护结构土壤传热 | 第23页 |
3.2 地铁大系统及隧道通风系统简介 | 第23-24页 |
3.2.1 站台、站厅大系统 | 第23-24页 |
3.2.2 隧道通风系统简介 | 第24页 |
3.3 过渡季节地铁通风能耗分析 | 第24-26页 |
3.3.1 站台、站厅大系统通风负荷分析 | 第24-25页 |
3.3.2 隧道通风负荷分析 | 第25-26页 |
3.4 冬季地铁通风能耗分析 | 第26页 |
3.4.1 站台、站厅大系统通风负荷分析 | 第26页 |
3.4.2 隧道通风负荷分析 | 第2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四章 地铁站台模型 | 第27-34页 |
4.1 屏蔽门开口位置确定 | 第27-28页 |
4.1.1 屏蔽门结构 | 第27-28页 |
4.1.2 屏蔽门开口位置确定 | 第28页 |
4.2 CFD模拟方法 | 第28-30页 |
4.3 物理模型建立 | 第30-31页 |
4.4 边界条件 | 第31-33页 |
4.4.1 进站时隧道入口边界条件 | 第31-32页 |
4.4.2 出站时隧道出口边界条件 | 第32页 |
4.4.3 排热风机边界条件设定 | 第32-33页 |
4.4.4 热边界条件 | 第3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五章 模拟结果分析 | 第34-57页 |
5.1 进站过程模拟结果分析 | 第34-43页 |
5.1.1 隧道口流量分析 | 第34-35页 |
5.1.2 站台进出站口风量分析 | 第35页 |
5.1.3 站台端门风量分析 | 第35-36页 |
5.1.4 屏蔽门上部开口风量分析 | 第36-40页 |
5.1.5 屏蔽门底部开口流量分析 | 第40-43页 |
5.1.6 进站过程各通风口进出站风量汇总 | 第43页 |
5.2 出站过程模拟结果分析 | 第43-50页 |
5.2.1 隧道口流量分析 | 第43-44页 |
5.2.2 站台进出站口风量分析 | 第44-45页 |
5.2.3 端门风量分析 | 第45页 |
5.2.4 屏蔽门上部开口风量分析 | 第45-48页 |
5.2.5 屏蔽门底部开口流量分析 | 第48-50页 |
5.2.6 出站过程各通风口进出站台风量汇总 | 第50页 |
5.3 节能效果分析 | 第50-52页 |
5.3.1 站台通风效果分析 | 第50-51页 |
5.3.2 站厅通风效果分析 | 第51-52页 |
5.3.3 隧道通风效果分析 | 第52页 |
5.4 流场分析 | 第52-56页 |
5.4.1 进站过程流场分析 | 第52-54页 |
5.4.2 出站过程流场分析 | 第54-5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57-59页 |
6.1 总结 | 第57页 |
6.2 本文主要创新 | 第57-58页 |
6.3 后续工作的建议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