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16页 |
1.1 低合金高强度钢的定义与分类 | 第9页 |
1.2 低合金高强度钢的发展历史 | 第9-10页 |
1.3 改善低合金高强度钢焊接热影响区韧性的途径 | 第10-14页 |
1.3.1 低碳的设计及微合金化 | 第10-11页 |
1.3.2 奥氏体晶粒的细化 | 第11-12页 |
1.3.3 促进晶内针状铁素体的形成 | 第12-14页 |
1.3.4 M-A组元的分散 | 第14页 |
1.4 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14-16页 |
第二章 690MPa级低合金高强度钢的设计 | 第16-18页 |
2.1 成分设计 | 第16页 |
2.1.1 C含量的成分设计 | 第16页 |
2.1.2 其它合金元素的成分设计 | 第16页 |
2.2 工艺设计 | 第16页 |
2.3 强度预测 | 第16-18页 |
第三章 Q690钢基板的组织和力学性能的研究 | 第18-33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18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18-19页 |
3.2.1 组织及夹杂物观察与分析 | 第18页 |
3.2.2 维氏硬度测试 | 第18页 |
3.2.3 力学性能测试 | 第18-19页 |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19-29页 |
3.3.1 显微组织及夹杂物特征 | 第19-25页 |
3.3.1.1 光学显微组织及夹杂物特征 | 第19-20页 |
3.3.1.2 扫描电镜下显微组织及夹杂物特征 | 第20-23页 |
3.3.1.3 透射电镜下显微组织及夹杂物特征 | 第23-25页 |
3.3.2 硬度特征 | 第25-26页 |
3.3.3 力学性能结果与分析 | 第26-29页 |
3.3.3.1 强度结果与分析 | 第26-27页 |
3.3.3.2 延伸率结果与分析 | 第27页 |
3.3.3.3 冲击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27-29页 |
3.4 讨论 | 第29-31页 |
3.4.1 通过 Zr-Ti复合脱氧控制夹杂物的形成 | 第29-30页 |
3.4.2 复合氧化物的均匀分布 | 第30页 |
3.4.3 MnS的球化和分散 | 第30-3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第四章 埋弧焊焊接热影响区的组织和焊接性能的研究 | 第33-56页 |
4.1 实验材料 | 第33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33-36页 |
4.2.1 埋弧焊焊接实验 | 第33-34页 |
4.2.2 奥氏体晶粒大小的测量实验 | 第34页 |
4.2.3 组织及夹杂物实验 | 第34页 |
4.2.4 冲击实验 | 第34-36页 |
4.3 实验结果和分析 | 第36-53页 |
4.3.1 奥氏体晶粒测量结果 | 第36页 |
4.3.2 组织观察与分析结果 | 第36-48页 |
4.3.2.1 光学显微组织及夹杂物特征 | 第36-39页 |
4.3.2.2 扫描电镜下显微组织及夹杂物特征 | 第39-45页 |
4.3.2.3 透射电镜下显微组织及夹杂物特征 | 第45-48页 |
4.3.3 冲击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8-53页 |
4.3.3.1 冲击性能结果与分析 | 第48-49页 |
4.3.3.2 冲击断口结果与分析 | 第49-53页 |
4.4 讨论 | 第53-55页 |
4.4.1 低碳的设计对钢焊接性能的影响 | 第53-54页 |
4.4.2 Zr-Ti复合脱氧对钢焊接性能的影响 | 第54页 |
4.4.3 钢的纯净度对钢焊接性能的影响 | 第54-5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五章 全文结论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附录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