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8-12页 |
1.1 疲劳破坏 | 第8页 |
1.2 疲劳破坏特性形式和影响因素 | 第8-9页 |
1.3 桥式起重机的疲劳破坏特性 | 第9页 |
1.4 载荷统计方法 | 第9-10页 |
1.4.1 功率谱法 | 第9页 |
1.4.2 循环计数法 | 第9-10页 |
1.5 有限单元法 | 第10页 |
1.6 研究对象简介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7 本文主要工作 | 第11-12页 |
2 桥式起重机主梁载荷谱的采集 | 第12-21页 |
2.1 桥式起重机结构简介 | 第12页 |
2.2 现场测试方案 | 第12-13页 |
2.3 主副腹板测点应力的计算 | 第13-14页 |
2.4 测试框图 | 第14页 |
2.5 测试工况 | 第14-15页 |
2.5.1 测试零点 | 第14页 |
2.5.2 静态测试 | 第14-15页 |
2.5.3 实际工况跟踪试验 | 第15页 |
2.6 测试结果 | 第15-16页 |
2.7 主小车重量计算 | 第16页 |
2.8 动态测试应力曲线 | 第16-18页 |
2.9 测点应力等效曲线 | 第18-20页 |
2.10 测试数据分析 | 第20-21页 |
3 桥式起重机主梁三维有限单元计算分析 | 第21-39页 |
3.1 有限元模型 | 第21-24页 |
3.1.1 坐标系 | 第21页 |
3.1.2 单元类型 | 第21-22页 |
3.1.3 边界条件施加 | 第22页 |
3.1.4 计算载荷 | 第22-24页 |
3.2 各种工况下计算结果 | 第24-31页 |
3.2.1 主、副小车空载位于司机室端(即应力测试零点位置) | 第24-27页 |
3.2.2 主、副小车满载位于跨中 | 第27-30页 |
3.2.3 主、副小车满载位于扒渣端 | 第30-31页 |
3.3 子模型分析 | 第31-36页 |
3.3.1 子模型技术简介 | 第31-32页 |
3.3.2 内主梁跨中焊缝子模型 | 第32-33页 |
3.3.3 子模型应力分布 | 第33-35页 |
3.3.4 外主梁主腹板扒渣端直角处子模型 | 第35-36页 |
3.4 有限元计算结果分析 | 第36-39页 |
4 铸造起重机载荷谱的编制 | 第39-44页 |
4.1 载荷谱编制 | 第39-40页 |
4.2 母材载荷谱 | 第40-42页 |
4.3 焊缝载荷谱 | 第42-44页 |
5 疲劳寿命分析 | 第44-51页 |
5.1 疲劳累积损伤理论 | 第44-45页 |
5.1.1 线性累积损伤理论 | 第44页 |
5.1.2 非线性累积损伤理论 | 第44-45页 |
5.2 疲劳设计方法介绍 | 第45-46页 |
5.2.1 名义应力疲劳设计法 | 第45-46页 |
5.2.2 局部应力应变法 | 第46页 |
5.2.3 损伤容限设计法 | 第46页 |
5.2.4 疲劳可靠性设计 | 第46页 |
5.3 p-S-N 曲线 | 第46-48页 |
5.3.1 母材p-S-N 曲线 | 第46-47页 |
5.3.2 焊缝p-S-N 曲线 | 第47-48页 |
5.4 疲劳寿命计算 | 第48-50页 |
5.4.1 主梁母材疲劳寿命 | 第49页 |
5.4.2 焊缝疲劳寿命 | 第49-50页 |
5.5 结论 | 第50-51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51-53页 |
6.1 总结 | 第51页 |
6.2 展望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7-58页 |
详细摘要 | 第58-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