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8-18页 |
1.1 非调质钢 | 第8-10页 |
1.1.1 非调质钢简介 | 第8页 |
1.1.2 非调质钢产生的背景与开发 | 第8-9页 |
1.1.3 非调质钢的特点与优越性 | 第9-10页 |
1.2 钒氮非调质钢 | 第10-13页 |
1.2.1 V 的作用 | 第10-11页 |
1.2.2 N 的作用 | 第11-13页 |
1.3 钒氮非调质钢的强韧化 | 第13-15页 |
1.3.1 强化 | 第13-14页 |
1.3.2 韧化 | 第14-15页 |
1.4 钒氮非调质钢国内外研究与应用 | 第15-16页 |
1.4.1 国内研究与应用 | 第15-16页 |
1.4.2 国外研究与应用 | 第16页 |
1.5 本课题的提出与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18-21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18-19页 |
2.1.1 实验用钢成分设计 | 第18页 |
2.1.2 实验用钢的冶炼 | 第18-19页 |
2.1.3 实验样品的制作 | 第19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19-21页 |
2.2.1 热模拟 | 第19页 |
2.2.2 扫描电镜分析 | 第19页 |
2.2.3 透射电镜分析 | 第19-21页 |
第3章 变形后等温期间发生的静态再结晶与析出相 | 第21-30页 |
3.1 引言 | 第21-22页 |
3.2 实验 | 第22-24页 |
3.2.1 确定合金元素的固溶温度和奥氏体等温温度 | 第22页 |
3.2.2 变形工艺参数的确定 | 第22-24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24-28页 |
3.3.1 静态再结晶、析出相与变形后等温时间的关系 | 第24-27页 |
3.3.2 静态再结晶与析出相的相互竞争关系 | 第27-28页 |
3.4 小结 | 第28-30页 |
第4章 钒氮非调质钢析出相与晶内铁素体形核 | 第30-39页 |
4.1 引言 | 第30页 |
4.2 实验 | 第30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30-38页 |
4.3.1 道次保温期间析出相 | 第30-33页 |
4.3.2 相变冷却过程析出相 | 第33-35页 |
4.3.3 析出相与晶内铁素体形核 | 第35-38页 |
4.4 小结 | 第38-39页 |
第5章 氮化钒作为晶内铁素体核心的实验研究 | 第39-45页 |
5.1 主要目的和内容 | 第39页 |
5.2 试样材料及方法 | 第39-40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40-44页 |
5.3.1 金相分析 | 第40-41页 |
5.3.2 扫描电镜分析 | 第41-44页 |
5.4 小结 | 第44-45页 |
第6章 结论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0页 |
硕士在读期间已发表和待发表的论文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详细摘要 | 第52-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