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8-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0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2-15页 |
1.1.1 国内大学城发展概况 | 第12-13页 |
1.1.2 国内大学城共享区发展背景 | 第13-14页 |
1.1.3 泸州教科城项目参与 | 第14-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5-16页 |
1.2.1 国外研究概况 | 第15页 |
1.2.2 国内研究概况 | 第15-16页 |
1.3 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 第16-17页 |
1.3.1 理论意义 | 第16-17页 |
1.3.2 应用价值 | 第17页 |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 第17-20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4.2 研究范围与框架 | 第17-20页 |
第二章 大学城共享区资源共享与案例研究 | 第20-36页 |
2.1 大学城资源的开放与共享 | 第20-23页 |
2.1.1 大学城资源共享含义理解 | 第20页 |
2.1.2 大学城资源共享的形式 | 第20-22页 |
2.1.3 大学城共享区资源共享的基本模式 | 第22-23页 |
2.2 大学城共享区资源共享的有效性 | 第23-26页 |
2.2.1 节省高等教育办学成本 | 第23-24页 |
2.2.2 促进高校管理制度创新 | 第24-25页 |
2.2.3 促进各高校文化融合 | 第25页 |
2.2.4 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 第25-26页 |
2.3 国内大学城共享区建设实例 | 第26-36页 |
2.3.1 南京仙林大学城 | 第26-29页 |
2.3.2 广州大学城案例分析 | 第29-30页 |
2.3.3 山西大学城案例分析山 | 第30-36页 |
第三章 泸州教科城共享区模式研究 | 第36-52页 |
3.1 项目背景与上位规划解读 | 第36-40页 |
3.2 泸州教科城总体性现状分析 | 第40-47页 |
3.2.1 区位条件现状与矛盾分析 | 第40-41页 |
3.2.2 交通条件现状与矛盾分析 | 第41-42页 |
3.2.3 用地条件现状与矛盾分析 | 第42-44页 |
3.2.4 景观生态条件现状与矛盾分析 | 第44-45页 |
3.2.5 设施文教条件现状与矛盾分析 | 第45-47页 |
3.3 基于总体现状条件的综合评价 | 第47-49页 |
3.3.1 泸州教科城规划的共享区发展优势与机遇 | 第47-48页 |
3.3.2 泸州教科城共享区规划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发展挑战 | 第48-49页 |
3.4 泸州教科城模式 | 第49-50页 |
3.5 本章小节 | 第50-52页 |
第四章 泸州教科城共享区内容研究 | 第52-69页 |
4.1 体育设施共享 | 第52-56页 |
4.1.1 体育设施共享现状 | 第52-54页 |
4.1.2 体育设施共享的制约因素 | 第54页 |
4.1.3 体育设施共享的策略研究 | 第54-56页 |
4.2 商贸设施共享 | 第56-62页 |
4.2.1 共享区商业面积与大学城面积比例关系 | 第56-58页 |
4.2.2 共享区商业开发模式 | 第58-60页 |
4.2.3 共享区商业设施的空间布局 | 第60-62页 |
4.3 图文信息共享 | 第62-65页 |
4.3.1 图文信息共享存在的问题 | 第62-63页 |
4.3.2 图文信息共享的发展策略 | 第63-65页 |
4.4 科研设施共享 | 第65-66页 |
4.5 公共活动空间共享 | 第66-67页 |
4.6 泸州教科城内容研究 | 第67-68页 |
4.7 本章小节 | 第68-69页 |
第五章 泸州教科城共享区用地面积指标 | 第69-83页 |
5.1 《普通高等学校建筑面积指标》研究 | 第69-72页 |
5.2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研究 | 第72-73页 |
5.3 共享区面积指标的确定 | 第73-82页 |
5.3.1 共享区面积指标的制约因素 | 第74-76页 |
5.3.2 泸州教科城共享区面积指标 | 第76-82页 |
5.4 本章小节 | 第82-83页 |
第六章 泸州教科城共享区与大学关系研究 | 第83-99页 |
6.1 共享区与大学的建筑风貌的关系 | 第83-87页 |
6.1.1 建筑风貌打造的原则 | 第83-85页 |
6.1.2 泸州教科城风貌控制研究 | 第85-87页 |
6.2 共享区与大学功能结构关系研究 | 第87-93页 |
6.2.1 平行带状模式 | 第87-89页 |
6.2.2 中心轴模式 | 第89-90页 |
6.2.3 圈层模式 | 第90-91页 |
6.2.4 梳状模式 | 第91页 |
6.2.5 轴向圈层组团模式: | 第91-93页 |
6.3 泸州教科城共享区与大学关系限制因素分析 | 第93-95页 |
6.3.1 区位因素 | 第93页 |
6.3.2 周边环境因素 | 第93-94页 |
6.3.3 城市交通因素 | 第94-95页 |
6.3.4 基地内部环境因素 | 第95页 |
6.4 泸州教科城共享区与大学的最终关系 | 第95-98页 |
6.5 本章小节 | 第98-99页 |
第七章 泸州教科城项目的设计反思 | 第99-105页 |
7.1 对共享区模式的设计思考 | 第99-100页 |
7.2 对共享区内容的设计反思 | 第100-101页 |
7.3 对共享区用地面积指标的设计反思 | 第101-102页 |
7.4 对共享区与大学的关系的设计反思 | 第102-104页 |
7.5 本章小节 | 第104-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11页 |
附录 | 第111-121页 |
附录Ⅰ 我国大学城开发建设基本情况一览表 | 第111-115页 |
附录Ⅱ 泸州教科城总体规划图 | 第115-116页 |
附录Ⅲ 泸州教科城总体鸟瞰图 | 第116-117页 |
附录Ⅴ 泸州教科城共享区主入口、沿江效果图 | 第117-118页 |
附录Ⅵ 泸州教科城共享区体育中心效果图 | 第118-119页 |
附录Ⅶ 泸州教科城共享区体育中心效果图 | 第119-120页 |
附录Ⅷ 泸州教科城共享区科学实训中心效果图 | 第120-121页 |
致谢 | 第121-122页 |
Ⅳ - 2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 第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