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第11-13页 |
前言 | 第13-17页 |
研究现状、成果 | 第13-15页 |
研究目的、方法 | 第15-17页 |
一、探讨IL-17、IL-10和MMP-12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病理生理机制 | 第17-37页 |
1.1 材料与方法 | 第17-20页 |
1.1.1 研究对象 | 第17页 |
1.1.2 主要试剂、药品及设备 | 第17-18页 |
1.1.3 实验方法 | 第18-19页 |
1.1.4 统计学分析方法 | 第19-20页 |
1.2 结果 | 第20-30页 |
1.2.1 各组动物生长状况、体重变化及血脂水平变化比较 | 第20-21页 |
1.2.2 组织形态学改变 | 第21-24页 |
1.2.3 各组动物血清IL-17、IL-10及MMP-12表达水平比较 | 第24-25页 |
1.2.4 血清IL-17、IL-10、MMP-12及斑块比例之间相关性分析 | 第25-30页 |
1.3 讨论 | 第30-36页 |
1.3.1 动物模型的选择与制备 | 第30页 |
1.3.2 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机制 | 第30-31页 |
1.3.3 炎性因子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 第31-34页 |
1.3.4 他汀类药物的抗炎机制及其在动脉粥样硬化治疗中地位 | 第34-36页 |
1.4 小结 | 第36-37页 |
二、IL-17、IL-10和MMP-12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及脑梗死的影响 | 第37-50页 |
2.1 对象与方法 | 第37-40页 |
2.1.1. 研究对象 | 第37-38页 |
2.1.2 实验材料 | 第38页 |
2.1.3 实验方法 | 第38-39页 |
2.1.4 统计学分析方法 | 第39-40页 |
2.2 结果 | 第40-45页 |
2.2.1 无症状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组和对照组以及易损和非易损斑块组之间社会人口学资料的比较 | 第40-41页 |
2.2.2 无症状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组和对照组IL-17、IL-10、MMP-12比较 | 第41-42页 |
2.2.3 易损和非易损斑块组间IL-17、IL-10、MMP-12比 | 第42-43页 |
2.2.4 血清IL-17与IL-10相关性分析 | 第43页 |
2.2.5 血清IL-17与MMP-12相关性分析 | 第43-44页 |
2.2.6 血清IL-10与MMP-12相关性分析 | 第44-45页 |
2.3 讨论 | 第45-49页 |
2.3.1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关系 | 第45-46页 |
2.3.2 IL-17、IL-10、MMP-12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脑梗死的影响 | 第46-48页 |
2.3.3 抗炎治疗对动脉粥样硬化的意义 | 第48-49页 |
2.4 小结 | 第49-50页 |
结论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55-56页 |
综述 | 第56-69页 |
综述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