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1-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发展及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1 国外发展与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内发展与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论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4-15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2 城市快速路交通流特性及其布局 | 第17-31页 |
2.1 城市快速路交通流特性 | 第17-18页 |
2.2 城市快速路形式与功能 | 第18-20页 |
2.2.1 城市快速路形式 | 第18-19页 |
2.2.2 城市快速路功能 | 第19-20页 |
2.3 城市快速路布局的基本理论 | 第20-26页 |
2.3.1 城市快速路布局的影响因素 | 第20-21页 |
2.3.2 城市快速路布局的原则 | 第21页 |
2.3.3 城市快速路网布局结构 | 第21-23页 |
2.3.4 城市快速路布局方法 | 第23-26页 |
2.4 国内外快速路网建设经验 | 第26-31页 |
2.4.1 国外快速路网建设经验 | 第26页 |
2.4.2 国内快速路网建设经验 | 第26-31页 |
3 城市快速路立体交叉型式 | 第31-49页 |
3.1 立体交叉分类 | 第31-33页 |
3.1.1 按相交道路跨越方式分类 | 第31-32页 |
3.1.2 按交通功能和匝道布置方式分类 | 第32-33页 |
3.1.3 按其他方式分类 | 第33页 |
3.2 立体交叉分级 | 第33-36页 |
3.2.1 城市道路立体交叉分级 | 第33-35页 |
3.2.2 城市快速路立体交叉分级选择 | 第35-36页 |
3.3 影响城市快速路立体交叉选型的因素 | 第36-39页 |
3.3.1 交通条件 | 第36页 |
3.3.2 自然条件 | 第36-37页 |
3.3.3 社会环境条件和社会效益 | 第37-38页 |
3.3.4 交通安全 | 第38-39页 |
3.4 城市快速路立体交叉型式特点及适用条件 | 第39-47页 |
3.4.1 三路立体交叉 | 第39-42页 |
3.4.2 四路立体交叉 | 第42-46页 |
3.4.3 多路立体交叉 | 第46-47页 |
3.5 高架桥结构型式 | 第47-49页 |
4 城市快速路立体交叉规划 | 第49-63页 |
4.1 影响城市快速路立体交叉规划的主要因素 | 第49-54页 |
4.1.1 土地利用性质 | 第49-50页 |
4.1.2 交通条件 | 第50-51页 |
4.1.3 道路条件 | 第51页 |
4.1.4 环境条件 | 第51-52页 |
4.1.5 城市抗震 | 第52-53页 |
4.1.6 城市地质灾害 | 第53-54页 |
4.2 城市快速路立体交叉规划原则 | 第54-58页 |
4.2.1 综合性原则 | 第54-56页 |
4.2.2 协调性原则 | 第56-58页 |
4.2.3 其他原则 | 第58页 |
4.3 城市快速路立体交叉规划方法 | 第58-61页 |
4.3.1 节点重要度模型建立 | 第58-59页 |
4.3.2 指标权重确定 | 第59-61页 |
4.3.3 节点重要度的计算 | 第61页 |
4.4 城市快速路立体交叉总体布局步骤 | 第61-63页 |
5 城市快速路立体交叉合理间距 | 第63-93页 |
5.1 城市快速路立体交叉间距的基本组成 | 第63-64页 |
5.2 影响城市快速路立体交叉间距的因素 | 第64页 |
5.3 加速车道 | 第64-75页 |
5.3.1 加速车道形式 | 第65页 |
5.3.2 影响加速车道长度的主要因素 | 第65-67页 |
5.3.3 加速车道长度 | 第67-75页 |
5.4 减速车道 | 第75-81页 |
5.4.1 减速车道形式 | 第76-77页 |
5.4.2 影响减速车道长度的主要因素 | 第77页 |
5.4.3 减速车道长度 | 第77-81页 |
5.5 立体交叉净距 | 第81-88页 |
5.5.1 立体交叉净距影响因素 | 第81-82页 |
5.5.2 换道行为 | 第82-83页 |
5.5.3 立体交叉净距模型 | 第83-88页 |
5.6 最小合理间距 | 第88-93页 |
6 城市快速路立体交叉总体布局方案评价 | 第93-99页 |
6.1 影响城市快速路立体交叉总体布局方案的因素 | 第93-94页 |
6.2 城市快速路立体交叉总体布局方案评价的步骤 | 第94页 |
6.3 城市快速路立体交叉总体布局方案评价指标体系 | 第94-95页 |
6.4 基于复合物元分析的城市快速路立体交叉总体布局方案评价 | 第95-99页 |
6.4.1 物元的概念 | 第95-96页 |
6.4.2 构建复合物元 | 第96页 |
6.4.3 复合物元的标准化处理 | 第96-97页 |
6.4.4 评价指标关联函数及权重系数的确定 | 第97-98页 |
6.4.5 确定复合关联熵物元 | 第98-99页 |
7 实例 | 第99-109页 |
7.1 西安市南二环立体交叉 | 第99-104页 |
7.1.1 现状分析 | 第99-102页 |
7.1.2 节点重要度计算 | 第102-104页 |
7.2 上海中环线龙东大道立体交叉 | 第104-109页 |
7.2.1 项目概况 | 第104-105页 |
7.2.2 功能分析 | 第105-106页 |
7.2.3 立体交叉总体布局方案 | 第106-107页 |
7.2.4 方案评价 | 第107-109页 |
8 结论与展望 | 第109-110页 |
致谢 | 第110-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19页 |
作者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119-1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