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30页 |
第一节 研究缘由及研究意义 | 第10-17页 |
一、 研究缘由 | 第10-15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5-17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及研究现状 | 第17-23页 |
一、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7-21页 |
二、 研究现状简要评价 | 第21-23页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23-26页 |
第四节 概念界定 | 第26-30页 |
一、 文化 | 第26页 |
二、 传统文化 | 第26-27页 |
三、 儒家文化 | 第27页 |
四、 传播与文化的关系 | 第27-28页 |
五、 文化与教育的关系 | 第28页 |
六、 传播与教育的关系 | 第28-30页 |
第二章 新加坡儒家文化教育的历史渊源 | 第30-39页 |
第一节 儒家文化教育在新加坡的历史背景 | 第31-35页 |
一、 自然地理位置 | 第31-32页 |
二、 政治经济概况 | 第32页 |
三、 人口文化概况 | 第32-34页 |
四、 教育行政管理体制 | 第34-35页 |
第二节 新加坡儒家文化教育的历史诉求 | 第35-39页 |
一、 拯救文化认同危机 | 第35-36页 |
二、 维持稳定和谐局面 | 第36-37页 |
三、 文化的反思与选择 | 第37-39页 |
第三章 新加坡儒家文化教育的发展历程 | 第39-47页 |
第一节 儒家文化教育模式的发展 | 第39-43页 |
一、 儒家文化教育的兴起:19 世纪的继承模式 | 第40-41页 |
二、 儒家文化教育的发展:20 世纪初的认同模式 | 第41-42页 |
三、 儒家文化教育的兴盛:1984 年以来的整合模式 | 第42-43页 |
第二节 儒家文化教育传播方式的发展 | 第43-47页 |
一、 口头传播 | 第43-44页 |
二、 文字传播 | 第44-45页 |
三、 视听传播 | 第45页 |
四、 网络传播 | 第45-47页 |
第四章 新加坡儒家文化教育的传播模式 | 第47-63页 |
第一节 传播环境 | 第48-50页 |
一、 政治制度环境 | 第49页 |
二、 社会经济环境 | 第49-50页 |
三、 科学技术环境 | 第50页 |
四、 受众心理环境 | 第50页 |
第二节 传播者 | 第50-53页 |
一、 “把关人”理论 | 第51-52页 |
二、 新加坡政府的实践活动 | 第52-53页 |
第三节 传播内容 | 第53-58页 |
一、 推行伦理教育,树立大家庭观念 | 第53-55页 |
二、 开展公民教育,形成共同价值观 | 第55页 |
三、 实施双语教育,推广讲华语运动 | 第55-58页 |
第四节 传播媒介 | 第58-60页 |
一、 漫画教学法 | 第58页 |
二、 “Oracy eLand”门户网站 | 第58-59页 |
三、 社交媒体融入教育 | 第59-60页 |
第五节 受传者 | 第60-61页 |
第六节 传播效果 | 第61-63页 |
一、 促进了经济发展,实现了经济腾飞 | 第61页 |
二、 唤醒了文化意识,形成了文化认同 | 第61页 |
三、 丰富了多元文化教育的发展 | 第61-63页 |
第五章 新加坡儒家文化教育传播对我国的启示 | 第63-71页 |
第一节 传播学视野下的我国儒家文化教育的现状 | 第63-66页 |
一、 传播者的尴尬 | 第63-64页 |
二、 受者的选择差异 | 第64-65页 |
三、 媒介的多元冲击 | 第65页 |
四、 传播内容的杂乱 | 第65-66页 |
五、 传播效果的无助 | 第66页 |
第二节 新加坡儒家文化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 第66-71页 |
一、 提高儒家文化传播者的专业素养 | 第66-67页 |
二、 引导儒家文化受传者的志向情趣 | 第67-68页 |
三、 合理发挥各种传播媒介的功能 | 第68-69页 |
四、 逐步优化儒家文化的传播内容 | 第69-70页 |
五、 加强儒家文化的传播效果分析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