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 第15-19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3.2 研究框架 | 第16-19页 |
第二章 宜居城市的概念及相关理论基础 | 第19-27页 |
2.1 宜居城市内涵 | 第19-22页 |
2.1.1 宜居城市概念 | 第19-20页 |
2.1.2 宜居城市内涵 | 第20-22页 |
2.2 相关概念辨析 | 第22-24页 |
2.2.1 人居环境与生态城市的概念 | 第22-23页 |
2.2.2 宜居城市、人居环境、生态城市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 第23-24页 |
2.3 宜居城市理论基础 | 第24-27页 |
2.3.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4页 |
2.3.2 人居环境理论 | 第24-25页 |
2.3.3 生态城市理论 | 第25页 |
2.3.4 安全城市理论 | 第25-27页 |
第三章 国内外典型城市宜居性建设的对比分析 | 第27-41页 |
3.1 国外宜居城市建设实践经验 | 第27-33页 |
3.1.1 温哥华 | 第27-28页 |
3.1.2 新加坡 | 第28-31页 |
3.1.3 德国弗赖堡 | 第31-32页 |
3.1.4 丹麦哥本哈根 | 第32-33页 |
3.2 国内宜居城市建设实践经验 | 第33-37页 |
3.2.1 大连 | 第33-35页 |
3.2.2 厦门 | 第35-36页 |
3.2.3 青岛 | 第36-37页 |
3.3 国内外城市宜居性建设的综合分析 | 第37-41页 |
3.3.1 国内外城市宜居性建设的特征分析 | 第37-38页 |
3.3.2 国内外城市宜居性建设的差异分析 | 第38-39页 |
3.3.3 目前国内城市宜居性建设的不足之处 | 第39-41页 |
第四章 城市宜居水平评价—以广东省为例 | 第41-50页 |
4.1 宜居城市评价指标的建立 | 第41-43页 |
4.1.1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 第41-42页 |
4.1.2 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 | 第42-43页 |
4.2 数据来源与评价方法 | 第43页 |
4.2.1 样本选择与数据获取 | 第43页 |
4.2.2 因子分析法的思想 | 第43页 |
4.3 广东省城市宜居水平评价与分析 | 第43-48页 |
4.3.1 因子分析适用性检验 | 第43-45页 |
4.3.2 因子提取 | 第45页 |
4.3.3 因子旋转 | 第45-46页 |
4.3.4 计算因子得分 | 第46-48页 |
4.4 结论 | 第48-50页 |
第五章 广东省城市宜居水平提升的对策与建议 | 第50-59页 |
5.1 广东省提高城市宜居水平的机遇 | 第50-51页 |
5.2 提升城市宜居水平的总体思路 | 第51-52页 |
5.3 广东省城市宜居水平提升的发展对策 | 第52-57页 |
5.3.1 促进城市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 第52页 |
5.3.2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综合服务水平 | 第52-53页 |
5.3.3 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事业 | 第53-55页 |
5.3.4 优化城市人居环境 | 第55-56页 |
5.3.5 加强城市安全建设 | 第56页 |
5.3.6 突出地域文化和品味,打造具有岭南特色的宜居城市 | 第56-57页 |
5.4 构建宜居城市的保障机制 | 第57-59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59-62页 |
6.1 结论 | 第59-60页 |
6.2 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 第60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