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企业经济论文--各种企业经济论文--跨国公司论文

我国对跨国公司转移定价监管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9-18页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的意义第9-10页
        1.1.1 研究背景第9页
        1.1.2 选题的意义第9-10页
    1.2 文献综述第10-16页
        1.2.1 关于转移定价的定性分析第10-11页
        1.2.2 关于转移定价的定量分析第11-12页
        1.2.3 关于转移定价监管的分析第12-16页
    1.3 研究思路第16页
    1.4 研究方法第16-17页
    1.5 研究的创新点第17-18页
        1.5.1 新颖的选题第17页
        1.5.2 特别的研究视角第17页
        1.5.3 独特的研究方法第17-18页
2 转移定价的状况以及监管的必要性分析第18-31页
    2.1 转移定价方式、途径和动机第18-23页
        2.1.1 跨国公司转移定价的方式和途径第18-19页
        2.1.2 跨国公司转移定价的动机第19-23页
    2.2 跨国公司转移定价对我国税收的影响第23-27页
        2.2.1 跨国公司在我国经营的异常现象第23-25页
        2.2.2 转移定价对增值税的影响第25页
        2.2.3 转移定价对消费税的影响第25-26页
        2.2.4 转移定价对所得税的影响第26-27页
    2.3 跨国公司转移定价对我国的其他影响第27-28页
        2.3.1 破坏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第27页
        2.3.2 亏损假象严重影响吸引外资第27-28页
        2.3.3 影响相关国家的外汇收支第28页
        2.3.4 为我国税务部门增加了监管成本第28页
    2.4 我国对跨国公司转移定价监管的必要性第28-31页
        2.4.1 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税收利益第29页
        2.4.2 有利于维护市场对资源的优化配置第29页
        2.4.3 有利于国际税收公平第29页
        2.4.4 有利于保护本国合作方的利益第29-31页
3 我国对跨国公司转移定价监管的现状分析第31-40页
    3.1 我国转移定价监管的发展过程第31-32页
    3.2 我国对转移定价的主要监管措施和政策第32-35页
    3.3 我国转移定价监管存在的缺陷第35-38页
        3.3.1 对关联企业的定义存在分歧第35-36页
        3.3.2 对转移定价的调整方法的规定存在不足第36页
        3.3.3 关于劳务和无形资产转让的规定不够明确第36-37页
        3.3.4 纳税人报告和举证义务规定不明确第37页
        3.3.5 对转移定价披露与文件要求不严第37-38页
        3.3.6 对转移定价的处罚过于宽松第38页
    3.4 新税制后对转移定价实施监管中可能面临的困境第38-40页
4 我国对跨国公司转移定价监管的博弈分析第40-48页
    4.1 博弈模型的相关假设第41-43页
    4.2 博弈模型的建立和分析第43-46页
        4.2.1 无处罚情况下的博弈分析第43-45页
        4.2.2 存在处罚情况下的博弈分析第45-46页
    4.3 模型的结论与启示第46-48页
        4.3.1 基于是否进行处罚角度的分析第47页
        4.3.2 基于查处避税事实的概率分析第47-48页
        4.3.3 基于税收成本因素的分析第48页
5 结论与政策建议第48-53页
    5.1 提高我国税务机关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第49页
    5.2 参照国际做法完善转移定价调整方法第49页
    5.3 建立转移定价避税的处罚制度第49-50页
    5.4 完善非法转移定价行为举报制度第50页
    5.5 完善跨国公司转移定价涉税信息报告制度第50-51页
    5.6 积极推行预约定价制度第51页
    5.7 积极加强国际间合作,防止转移定价国际避税第51-53页
参考文献第53-56页
致谢第56-57页
个人简历第57-58页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58页

论文共5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电子商务联合采购的成本效益研究
下一篇:KA公司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