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通信设备可靠性重要度评估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目录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3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3 本文主要工作及内容安排 | 第11-13页 |
第2章 可靠性重要度 | 第13-17页 |
2.1 B-可靠性重要度 | 第13-14页 |
2.2 FV 可靠性重要度 | 第14-15页 |
2.3 其他可靠性重要度 | 第15-16页 |
2.3.1 关键可靠性重要度 | 第15-16页 |
2.3.2 冗余可靠性重要度 | 第1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16-17页 |
第3章 系统可靠性模型与可靠性函数 | 第17-25页 |
3.1 常见的可靠性模型与分析方法 | 第17-21页 |
3.1.1 常见的可靠性模型 | 第17-19页 |
3.1.2 常用的可靠性模型分析方法 | 第19-21页 |
3.2 典型电力通信系统可靠性模型 | 第21-23页 |
3.3 线路保护业务可靠性模型 | 第23-2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4章 电力通信设备重要度评估方法 | 第25-28页 |
4.1 设备失效对通信网络可靠性的影响 | 第25-26页 |
4.2 设备失效对通信业务可靠性的影响 | 第26-27页 |
4.3 电力通信设备的综合重要度评估方法 | 第2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5章 重要度评估实例分析 | 第28-43页 |
5.1 通信设备的简单重要度评估 | 第28-29页 |
5.2 通信设备的综合重要度评估 | 第29-41页 |
5.2.1 综合重要度权重系数的选取 | 第29-34页 |
5.2.2 综合重要度评估方法 | 第34-41页 |
5.3 重要度的设备组分析 | 第41-4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3-44页 |
6.1 结论 | 第43页 |
6.2 展望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