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发电、发电厂论文--各种发电论文--余热发电论文

水泥窑纯低温余热发电系统参数优化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目录第7-10页
第1章 绪论第10-16页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第10-11页
    1.2 水泥窑余热发电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4页
        1.2.1 国外水泥窑余热发电现状第11页
        1.2.2 国内水泥窑余热发电现状第11-12页
        1.2.3 水泥窑纯低温余热发电系统研究现状第12-14页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14-16页
第2章 水泥生产工艺及余热特点第16-22页
    2.1 生产工艺简介第16-18页
        2.1.1 生料制备第16-17页
        2.1.2 预热分解第17页
        2.1.3 熟料煅烧第17-18页
        2.1.4 水泥制成第18页
    2.2 窑头废气余热特点第18-19页
    2.3 窑尾废气余热特点第19页
    2.4 余热利用的基本原则第19-21页
        2.4.1 余热利用的主要设计指导思想第19-20页
        2.4.2 余热发电系统优化的基本原则第20-21页
    2.5 本章小结第21-22页
第3章 余热发电技术评价指标及发电能力分析第22-26页
    3.1 评价指标第22-24页
        3.1.1 发电功率第22页
        3.1.2 锅炉余热利用率第22-23页
        3.1.3 余热发电系统热效率第23页
        3.1.4 排烟温度第23-24页
    3.2 提高发电能力分析第24-25页
        3.2.1 水泥窑余热发电能力提高应遵循的原则第24页
        3.2.2 提高纯低温余热发电能力的途径第24-25页
        3.2.3 工程和设备设计中需注意的问题第25页
    3.3 本章小结第25-26页
第4章 余热系统热平衡计算第26-32页
    4.1 受热面传热过程计算第26-27页
    4.2 单压余热锅炉传热过程计算第27-30页
        4.2.1 蒸发温度 t_2(或 t_3)计算第27-28页
        4.2.2 蒸发器出口烟温 θ_3 计算第28页
        4.2.3 蒸发段(或过热段)工质流量D第28页
        4.2.4 过热器出口烟气温度θ_2第28-29页
        4.2.5 省煤器出口工质温度t_4第29页
        4.2.6 排烟温度θ_4第29-30页
    4.3 烟气焓温表第30页
    4.4 水和蒸汽焓值计算软件第30页
    4.5 发电功率计算第30-31页
    4.6 本章小结第31-32页
第5章 余热发电系统蒸发压力优化第32-43页
    5.1 单压余热发电系统中余热锅炉蒸发压力优化第32-36页
        5.1.1 初始热力参数第32-33页
        5.1.2 发电系统图第33页
        5.1.3 蒸发压力优化结果第33页
        5.1.4 结果分析第33-36页
    5.2 双压余热发电系统中余热锅炉蒸发压力优化第36-40页
        5.2.1 初始热力参数第36-37页
        5.2.2 发电系统图第37页
        5.2.3 蒸发压力优化结果第37-38页
        5.2.4 结果分析第38-40页
    5.3 单双压余热发电系统对比第40-41页
        5.3.1 热效率对比第40-41页
        5.3.2 技术经济性对比第41页
        5.3.3 结论第41页
    5.4 本章小结第41-43页
第6章 锅炉入口烟温与最优蒸发压力关系第43-54页
    6.1 单压余热发电系统入口烟气温度与最优蒸发压力关系第43-48页
        6.1.1 发电功率计算结果及分析第43-44页
        6.1.2 排烟温度计算结果及分析第44-47页
        6.1.3 最优蒸发压力的结果及分析第47-48页
    6.2 双压余热发电系统入口烟气温度与最优蒸发压力关系第48-53页
        6.2.1 发电功率计算结果及分析第48-49页
        6.2.2 排烟温度计算结果及分析第49-52页
        6.2.3 最优蒸发压力的结果及分析第52-53页
    6.3 本章小结第53-54页
第7章 总结第54-56页
    7.1 本文结论第54页
    7.2 展望第54-56页
参考文献第56-59页
附录第59-73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成果第73-74页
致谢第74页

论文共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智能电能表全生命周期质量评价方法研究
下一篇:电力通信设备可靠性重要度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