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2.1 关于智能电网研究动态 | 第10-11页 |
1.2.2 关于智能电网低碳性研究动态 | 第11-12页 |
1.2.3 关于电网评价方面的研究动态 | 第12-13页 |
1.2.4 关于评价方法的研究动态 | 第13-14页 |
1.3 课题研究内容及方案 | 第14-1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3.2 研究方案 | 第14-16页 |
第2章 智能电网概述 | 第16-23页 |
2.1 中国式智能电网的基本概念 | 第16-17页 |
2.2 中国式智能电网的目标与实施的战略意义 | 第17-20页 |
2.2.1 中国式智能电网的目标 | 第17-19页 |
2.2.2 中国智能电网实施的战略意义 | 第19-20页 |
2.3 智能电网与绿色电网 | 第20-2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3章 智能电网低碳效益分析 | 第23-32页 |
3.1 智能电网与节能减排 | 第23-25页 |
3.2 区域电力行业碳排放特性分析 | 第25-27页 |
3.3 区域智能电网节能减排潜力预测 | 第27-29页 |
3.3.1 区域智能电网发电侧节能减排潜力预测 | 第28-29页 |
3.3.2 区域智能电网用户侧节能减排潜力预测 | 第29页 |
3.4 智能电网低碳成本效益的定量分析 | 第29-31页 |
3.4.1 低碳电力的成本分析 | 第29-30页 |
3.4.2 智能电网的成本分析 | 第30-31页 |
3.4.3 智能电网的低碳效益分析 | 第3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4章 智能电网低碳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权重的确定 | 第32-45页 |
4.1 智能电网低碳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基础 | 第32-34页 |
4.1.1 智能电网低碳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第32-33页 |
4.1.2 智能电网低碳效益评价指标的需求分析及获取 | 第33-34页 |
4.2 智能电网低碳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 第34-38页 |
4.2.1 发电侧低碳效益指标 | 第34-36页 |
4.2.2 电网侧低碳效益指标 | 第36-37页 |
4.2.3 用户侧低碳效益指标 | 第37-38页 |
4.3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38-44页 |
4.3.1 评价指标的处理 | 第38-39页 |
4.3.2 基于云模型标度的主观权重确定 | 第39-41页 |
4.3.3 主观权重的确定 | 第41-42页 |
4.3.4 基于熵权法的客观权重的确定 | 第42-44页 |
4.3.5 综合权重的确定 | 第4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5章 智能电网低碳效益评价模型的构建及实证分析 | 第45-60页 |
5.1 评价方法的选择原则及组合评价步骤 | 第45-46页 |
5.1.1 评价方法的选择原则 | 第45页 |
5.1.2 组合评价的具体步骤 | 第45-46页 |
5.2 智能电网低碳效益评价模型的构建 | 第46-51页 |
5.2.1 改进的逼近理想法(TOPSIS)评价模型 | 第46-48页 |
5.2.2 改进的灰色关联度法评价模型 | 第48-49页 |
5.2.3 基于 TOPSIS 优选法和灰色关联度法的组合评价模型 | 第49-51页 |
5.3 主成分分析 | 第51页 |
5.4 实证分析 | 第51-59页 |
5.4.1 智能电网发电侧低碳效益实证评价分析 | 第52-54页 |
5.4.2 智能电网电网侧低碳效益实证评价分析 | 第54-56页 |
5.4.3 智能电网用户侧低碳效益实证评价分析 | 第56-58页 |
5.4.4 智能电网低碳效益的综合评价 | 第58-59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