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斯尼化”视角下的当代商业综合体设计研究
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目次 | 第8-11页 |
图表目录 | 第11-1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6-2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6-18页 |
1.2 问题的提出 | 第18-19页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9-21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9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9-21页 |
1.4 基本概念 | 第21-24页 |
1.4.1 城市综合体 | 第21-22页 |
1.4.2 商业综合体 | 第22-23页 |
1.4.3 迪斯尼化 | 第23页 |
1.4.4 消费社会与消费主义 | 第23-24页 |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24-27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1.5.2 研究框架 | 第25-27页 |
第2章 迪斯尼化与当代商业综合体综述 | 第27-37页 |
2.1 迪斯尼化的内涵 | 第27-31页 |
2.1.1. 主题化 | 第27-28页 |
2.1.2. 混合消费 | 第28-29页 |
2.1.3. 商品化 | 第29页 |
2.1.4. 表演性劳动 | 第29-30页 |
2.1.5. 对迪斯尼化的思考 | 第30-31页 |
2.2 我国商业综合体概述 | 第31-33页 |
2.2.1. 我国商业综合体的发展历程 | 第31-32页 |
2.2.2. 我国商业综合体的类型与特点 | 第32-33页 |
2.3 国内外相关研究 | 第33-37页 |
2.3.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33-34页 |
2.3.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34-37页 |
第3章 主题化:建筑单体的个性表现 | 第37-52页 |
3.1 整体主题:每个综合体的根本立意 | 第37-43页 |
3.1.1. 主题的确立途径 | 第37-40页 |
3.1.2. 主题定位的类型 | 第40-43页 |
3.2 局部主题:内部的业态功能划分 | 第43-47页 |
3.2.1. 店铺类型与组合 | 第43-44页 |
3.2.2. 区域的主题划分 | 第44-47页 |
3.3 反身主题:特色商店与特征空间 | 第47-51页 |
3.3.1. 特色商店 | 第47-49页 |
3.3.2. 特征空间 | 第49-5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4章 混合性:交通流线的组织整合 | 第52-71页 |
4.1 与城市交通的衔接 | 第53-58页 |
4.1.1. 公交车与出租车 | 第53-55页 |
4.1.2. 轨道交通 | 第55页 |
4.1.3. 车道与停车位 | 第55-57页 |
4.1.4. 步行道 | 第57-58页 |
4.2 公共交通流线的组织 | 第58-66页 |
4.2.1. 水平交通流线 | 第58-62页 |
4.2.2. 垂直交通流线 | 第62-66页 |
4.3 公共交通空间的商业职能 | 第66-70页 |
4.3.1. 联系型 | 第66-67页 |
4.3.2. 导向型 | 第67-69页 |
4.3.3. 共享型 | 第69-7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5章 商品化:建筑空间的人文体验 | 第71-85页 |
5.1 公共空间 | 第71-80页 |
5.1.1. 泛城市化 | 第71-74页 |
5.1.2. 通透与互动性 | 第74-76页 |
5.1.3. 动态与历时性 | 第76-80页 |
5.2 室内景观 | 第80-84页 |
5.2.1. 室外化 | 第80-82页 |
5.2.2. 生活化 | 第82-84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第6章 表演性:建筑形式的多维展示 | 第85-94页 |
6.1 建筑的表演性 | 第85-88页 |
6.1.1. 结构与造型 | 第85-86页 |
6.1.2. 材料与色彩 | 第86-87页 |
6.1.3. 构造与细部 | 第87-88页 |
6.2 与建筑融合的视觉元素 | 第88-93页 |
6.2.1. 灯光 | 第89-91页 |
6.2.2. 景观小品 | 第91-92页 |
6.2.3. 广告牌与显示屏 | 第92-93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93-94页 |
结语 | 第94-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98页 |
附录 | 第98-99页 |
作者简历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