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7-12页 |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 | 第7-8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7-8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8-10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8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8-10页 |
1.3 研究方法及思路 | 第10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0页 |
1.3.2 研究思路 | 第10页 |
1.4 论文框架 | 第10-12页 |
第2章 保障性住房的基本概述 | 第12-17页 |
2.1 保障性住房的概念、特征 | 第12-13页 |
2.1.1 保障性住房的概念 | 第12页 |
2.1.2 保障性住房的特征 | 第12-13页 |
2.2 保障性住房的主要类型 | 第13页 |
2.3 住房保障的理论基础 | 第13-15页 |
2.4 建设保障性住房的意义 | 第15-17页 |
第3章 深圳市保障性住房建设情况及存在问题 | 第17-26页 |
3.1 深圳市保障性住房建设情况 | 第17-20页 |
3.1.1 深圳市保障性住房的发展历程 | 第17-18页 |
3.1.2 深圳市保障性住房的发展现状 | 第18-20页 |
3.2 深圳市保障性住房建设取得的成绩 | 第20-21页 |
3.2.1 转变住房保障体系 | 第20-21页 |
3.2.2 创新推出安居型商品房 | 第21页 |
3.2.3 创“租售补”保障方式 | 第21页 |
3.3 深圳市保障性住房建设存在问题 | 第21-26页 |
3.3.1 资金问题 | 第21-22页 |
3.3.2 土地问题 | 第22-23页 |
3.3.3 质量问题 | 第23-24页 |
3.3.4 规划问题 | 第24-25页 |
3.3.5 管理问题 | 第25-26页 |
第4章 国内外先进地区成功经验及启示 | 第26-34页 |
4.1 先进地区的成功模式 | 第26-29页 |
4.1.1 香港模式 | 第26页 |
4.1.2 新加坡模式 | 第26-27页 |
4.1.3 厦门模式 | 第27-28页 |
4.1.4 淮安模式 | 第28-29页 |
4.2 先进国家和地区成功经验及启示 | 第29-34页 |
4.2.1 成功经验 | 第29-30页 |
4.2.2 经验启示 | 第30-34页 |
第5章 深圳市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建议 | 第34-42页 |
5.1 完善政府管理体制 | 第34-36页 |
5.1.1 建立保障性住房决策委员会 | 第34-35页 |
5.1.2 建立专门的保障性住房政策执行机构 | 第35-36页 |
5.1.3 建立专门的政策性住房金融机构 | 第36页 |
5.2 积极拓宽保障性住房来源 | 第36-40页 |
5.2.1 政府没收闲置开发用地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 | 第36-38页 |
5.2.2 政府收购烂尾楼、空置房用做保障性住房 | 第38-39页 |
5.2.3 鼓励房地产开发商建设、经营保障性住房 | 第39页 |
5.2.4 强制房地产开发商配建一定比例保障性住房 | 第39-40页 |
5.3 完善保障性住房的准入与退出机制 | 第40-42页 |
第6章 结语 | 第42-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