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7-10页 |
1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1 社会经济背景 | 第10页 |
1.1.2 生态环境背景 | 第10页 |
1.1.3 政策背景 | 第10-11页 |
1.1.4 旅游业发展背景 | 第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1.3 国内外矿山公园及矿业遗迹研究历史与现状 | 第13-16页 |
1.3.1 国外矿业遗迹研究历史与现状 | 第13-15页 |
1.3.2 国内矿山公园研究历史与现状 | 第15-16页 |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 | 第16-18页 |
1.4.1 研究框架 | 第16页 |
1.4.2 研究创新 | 第16-18页 |
2 矿山公园规划设计相关理论概述 | 第18-24页 |
2.1 矿山公园 | 第18-20页 |
2.1.1 矿山公园和矿业遗迹的概念 | 第18-19页 |
2.1.2 矿业遗迹保护和矿山公园建设的必要性 | 第19页 |
2.1.3 矿业遗迹保护和矿山公园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第19-20页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0-24页 |
2.2.1 景观生态学原理 | 第20-21页 |
2.2.2 恢复生态学理论 | 第21页 |
2.2.3 LAC理论 | 第21-22页 |
2.2.4 游憩机会谱理论(ROS) | 第22-24页 |
3 国内外相关案例及其启示 | 第24-38页 |
3.1 当前矿山遗迹利用情况 | 第24页 |
3.2 国外相关案例 | 第24-31页 |
3.2.1 加拿大布查特花园(Butchart Gardens) | 第24-25页 |
3.2.2 德国鲁尔区埃姆舍公园园区(Emscherpark) | 第25-29页 |
3.2.3 德国北戈尔帕露天矿(Golpa Nord) | 第29-31页 |
3.3 国内相关案例 | 第31-38页 |
3.3.1 浙江遂昌国家矿山公园 | 第31-32页 |
3.3.2 湖北黄石国家矿山公园 | 第32-35页 |
3.3.3 河北开滦国家矿山公园 | 第35-36页 |
3.3.4 韶关芙蓉山国家矿山公园 | 第36-38页 |
4 矿山公园规划设计方法 | 第38-53页 |
4.1 保护与改造并重 | 第38-41页 |
4.1.1 遗迹保护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 第38-39页 |
4.1.2 重要矿业遗迹的保护利用 | 第39-40页 |
4.1.3 地表遗留痕迹的改造利用 | 第40-41页 |
4.2 旅游拓展与营销 | 第41-43页 |
4.2.1 合理拓展市场 | 第42页 |
4.2.2 完善产业链建设 | 第42-43页 |
4.2.3 树立品牌提升体验 | 第43页 |
4.3 生态恢复与治理 | 第43-47页 |
4.3.1 土壤净化和水体治理 | 第43-45页 |
4.3.2 植被恢复 | 第45-46页 |
4.3.3 废弃物处理 | 第46-47页 |
4.4 废弃矿区再利用 | 第47-53页 |
4.4.1 场地功能的转变 | 第47-49页 |
4.4.2 废弃工业设施的循环利用 | 第49-52页 |
4.4.3 原有景观要素的开发利用 | 第52-53页 |
5 湖南宝山国家矿山公园规划设计 | 第53-78页 |
5.1 宝山国家矿山公园概况 | 第53-54页 |
5.2 宝山国家矿山公园现状 | 第54-63页 |
5.2.1 宝山国家矿山公园区位条件 | 第54-55页 |
5.2.2 旅游资源基本现状调查及评价 | 第55-63页 |
5.2.3 市场条件 | 第63页 |
5.2.4 设施条件 | 第63页 |
5.3 宝山国家矿山公园规划设计 | 第63-78页 |
5.3.1 重要矿业遗迹保护与开发利用 | 第65-67页 |
5.3.2 旅游营销及市场开拓 | 第67-72页 |
5.3.3 绿化和生态恢复规划 | 第72-74页 |
5.3.4 废弃矿区再利用 | 第74-78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78-80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78-79页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4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