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 绪论 | 第7-16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7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7-9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7-8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8-9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9-14页 |
1.3.1 几个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9-10页 |
1.3.2 国内外关于贫困问题的研究动态 | 第10-14页 |
1.4 研究目的及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4.1 研究目的 | 第14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5 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 第15-16页 |
1.5.1 研究重点、难点 | 第15页 |
1.5.2 创新点 | 第15-16页 |
2 内蒙古农村牧区贫困问题概述 | 第16-29页 |
2.1 内蒙古贫困地区基本状况 | 第16-24页 |
2.1.1 贫困旗县的分布 | 第17-18页 |
2.1.2 贫困地区的特征 | 第18-24页 |
2.2 内蒙古农村牧区贫困的主要成因 | 第24-29页 |
2.2.1 生态系统原因 | 第24-25页 |
2.2.2 经济系统原因 | 第25-27页 |
2.2.3 社会系统原因 | 第27-29页 |
3 内蒙古农村牧区贫困治理问题分析 | 第29-39页 |
3.1 内蒙古扶贫开发工作历程 | 第29-30页 |
3.1.1 1978-1985 年,农村经济改革和小规模的区域扶贫阶段 | 第29页 |
3.1.2 1986-1993 年,大规模有针对性扶贫计划展开阶段 | 第29页 |
3.1.3 1994-2000 年,扶贫攻坚阶段 | 第29-30页 |
3.1.4 2000-2010 年,巩固温饱阶段 | 第30页 |
3.1.5 2011 年至今,缩小发展差距新阶段 | 第30页 |
3.2 内蒙古扶贫开发模式的成效与不足 | 第30-38页 |
3.2.1 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模式的成效与不足 | 第30-32页 |
3.2.2 产业化扶贫开发模式的成效与不足 | 第32-34页 |
3.2.3 劳动力转移培训扶贫开发模式的成效与不足 | 第34-36页 |
3.2.4 扶贫移民开发模式的成效与不足 | 第36-37页 |
3.2.5 行业和社会帮扶扶贫开发模式的成效与不足 | 第37-38页 |
3.3 内蒙古扶贫开发模式评述 | 第38-39页 |
4 内蒙古农村牧区贫困问题治理对策 | 第39-45页 |
4.1 保护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 | 第39-40页 |
4.1.1 改良农牧业生产条件,提高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 第39页 |
4.1.2 大力开展生态工程,改善贫困人口生存环境 | 第39页 |
4.1.3 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民族特色经济 | 第39-40页 |
4.1.4 建立健全突发自然灾害防控机制 | 第40页 |
4.2 发展科技教育事业,提升人口素质 | 第40-41页 |
4.2.1 加强基础教育设施的建设 | 第41页 |
4.2.2 建立健全农技推广体系 | 第41页 |
4.2.3 引进和盘活区内外人才资源 | 第41页 |
4.3 破除“二元结构”限制,构建城乡一体化 | 第41-42页 |
4.3.1 加快改革户籍制度进程 | 第42页 |
4.3.2 健全劳动力转移培训体系 | 第42页 |
4.3.3 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 第42页 |
4.4 提高异地搬迁绩效,建设扶贫移民工程 | 第42-43页 |
4.4.1 建立搬迁项目协调管理与科学管理体系 | 第43页 |
4.4.2 加大资金投入,实施项目带动战略 | 第43页 |
4.4.3 创新扶贫移民方式,灵活运用扶贫移民政策 | 第43页 |
4.5 创新整村推进瞄准机制,提高民主参与度 | 第43-44页 |
4.5.1 创新瞄准机制 | 第43页 |
4.5.2 提高民主参与度 | 第43-44页 |
4.6 构建多元化反贫困主体,建立全社会参与的社会帮扶机制 | 第44-45页 |
致谢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附录 | 第48-52页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48页 |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目录 | 第48页 |
C 调查问卷 | 第48-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