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企业经济论文--企业财务管理论文

我国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研究

摘要第8-9页
Abstract第9-10页
第1章 引言第11-16页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第11-13页
        1.1.1 选题背景第11-12页
        1.1.2 研究意义第12-13页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13页
        1.2.1 研究内容第13页
        1.2.2 研究方法第13页
    1.3 研究的思路框架第13-15页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第15-16页
第2章 文献综述第16-24页
    2.1 国外研究综述第16-19页
        2.1.1 MM理论及其修正第16-17页
        2.1.2 权衡理论第17页
        2.1.3 代理成本理论第17-18页
        2.1.4 信号传递理论第18页
        2.1.5 优序融资理论第18-19页
        2.1.6 控制权理论第19页
    2.2 国内研究综述第19-24页
        2.2.1 我国上市公司融资顺序的研究第20-21页
        2.2.2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原因分析第21-24页
第3章 我国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融资结构分析第24-34页
    3.1 我国医药制造业企业的基本特征第24-26页
        3.1.1 高技术第24页
        3.1.2 高增长第24-25页
        3.1.3 高投入第25页
        3.1.4 高风险第25页
        3.1.5 高回报第25-26页
        3.1.6 行政性进入壁垒较高,垄断势力较强第26页
        3.1.7 企业经济规模小,行业集中度较低第26页
    3.2 我国医药制造业企业的发展现状第26-28页
        3.2.1 我国医药制造业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第27页
        3.2.2 制药企业总体研发投入不足,创新能力有限第27-28页
        3.2.3 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药品第28页
        3.2.4 子行业问存在盈利能力的差异性第28页
        3.2.5 医药制造业处于内部结构调整期第28页
    3.3 我国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融资方式第28-30页
    3.4 我国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融资结构特征第30-34页
第4章 影响我国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因素分析第34-41页
    4.1 制度性因素第34-36页
        4.1.1 资本市场发展状况第34页
        4.1.2 政府的政策导向第34-35页
        4.1.3 内部人控制第35-36页
    4.2 非制度性因素第36-41页
        4.2.1 成长性第36-37页
        4.2.2 盈利能力第37页
        4.2.3 偿债能力第37页
        4.2.4 营运能力第37-38页
        4.2.5 公司规模第38页
        4.2.6 股权结构第38-40页
        4.2.7 可抵押性第40页
        4.2.8 非债务税盾第40-41页
第5章 我国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第41-62页
    5.1 实证方法选择第41页
    5.2 因子分析第41-57页
        5.2.1 模型的设计和建立第41-42页
        5.2.2 样本的选取第42页
        5.2.3 变量的设置第42-44页
        5.2.4 考察自变量是否适合进行因子分析第44-47页
        5.2.5 提取因子第47-50页
        5.2.6 重新提取因子第50-53页
        5.2.7 因子旋转第53-54页
        5.2.8 因子命名第54-55页
        5.2.9 因子得分第55-57页
    5.3 多元回归分析第57-59页
        5.3.1 模型的设计和建立第57页
        5.3.2 样本选取第57-58页
        5.3.3 回归结果第58-59页
    5.4 实证结果分析第59-62页
第6章 政策建议与研究展望第62-68页
    6.1 研究结论第62页
    6.2 政策建议第62-67页
        6.2.1 发展企业债券市场,引导医药制造业企业通过债券市场融资第62-63页
        6.2.2 制定并完善相关制度设计,规范医药制造业企业融资行为第63-64页
        6.2.3 改善医药制造业企业公司治理结构,防止内部人控制第64-66页
        6.2.4 增强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自我积累能力第66-67页
    6.3 研究局限性及后续研究展望第67-68页
参考文献第68-71页
致谢第71-72页
附件第72页

论文共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绩效研究--基于国电电力的案例分析
下一篇:第三方物流企业物流能力对顾客满意的影响研究--以台湾地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