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语言、文字论文--汉语论文--语法论文--近代、现代语法论文

“V不了”研究

中文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8页
第一章 绪论第8-13页
   ·选题意义第8-9页
     ·可能补语的个案研究第8页
     ·"V不了"格式的特殊性第8页
     ·"V不了_2"与"不能V"的比较第8页
     ·"V不了"的研究有待深入第8-9页
   ·国内外研究状况简介第9-12页
     ·对可能补语的认识及其分类第9页
     ·可能补语的意义第9-10页
     ·关于"得/不"第10-11页
     ·对结构中补语意义的认识第11页
     ·"V不了"的否定焦点和语法意义第11页
     ·"V不下"和"V不了"句法语义语用对比第11-12页
     ·出现时间和来源第12页
   ·解决问题拟采用的理论、方法以及语料来源第12-13页
     ·理论依据第12页
     ·语料来源第12-13页
第二章 "V不了"的构成第13-22页
   ·"V不了"中"V"的特点第13-20页
     ·音节方面的特点第13-14页
     ·语义方面的特点第14页
     ·"V不了"结构对动词的选用第14-20页
   ·关于"了"及其"V不了"的分类第20-22页
     ·关于"了"第20页
     ·"V不了"的分类第20-22页
第三章 "V不了_1"结构第22-32页
   ·"V不了_1"的句法特点第22-24页
     ·"V不了_1"的结构特点第22页
     ·"V不了_1"充当句法成分的功能第22-23页
     ·"V不了_1"带状语的功能第23-24页
   ·"V不了_1"的语义分析第24-28页
     ·"V不了_1"的语义特点第24-26页
     ·"V不了_1"的语义指向第26-27页
     ·"V不了_1"中V的语义条件第27-28页
   ·"V不了_1"的语用分析第28-32页
     ·"V不了_1"的主题和述题第28页
     ·"V不了_1"的表达重心和焦点第28-29页
     ·"V不了_1"对句型的选择第29-32页
第四章 "V不了_2"结构第32-45页
   ·"V不了_2"的句法特点第32-35页
     ·"V不了_2"的结构特点第32页
     ·"V不了_2"充当句法成分的功能第32-34页
     ·"V不了_2"带状语的功能第34-35页
   ·"V不了_2"的语义分析第35-40页
     ·"V不了_2"的语义特点第35-38页
     ·"V不了_2"的语义指向第38-40页
     ·"V不了_2"中V的语义条件第40页
   ·"V不了_2"的语用分析第40-45页
     ·"V不了_2"的主题和述题第40-41页
     ·"V不了_2"的表达重心和焦点第41页
     ·"V不了_2"对句型的选择第41-45页
第五章 "V不了"语法化的机制和动因第45-57页
   ·引言第45-46页
   ·"V不了"结构语法化的历程第46-51页
     ·"了"的独立发展时期第46-48页
     ·"V不了"结构的产生第48-51页
   ·"V不了"虚化动因第51-57页
     ·引言第51页
     ·"了"的句法环境和"了"的意义第51-53页
     ·句法位置和组合关系第53-55页
     ·语义融合第55页
     ·语言外部力量第55-57页
第六章 "V不了2"与"不能V"第57-64页
   ·引言第57页
   ·"V不了_2"与"不能V"对V的要求限制比较分析第57-58页
   ·"V不了_2"与"不能V"句法分布方面的比较分析第58-61页
     ·两种结构充当句法成分的功能第58页
       ·两种结构带状语的功能第58-60页
     ·接时态助词"着"、"过"的差异第60-61页
   ·"V不了_2"与"不能V"在语用功能上的比较分析第61-64页
     ·两种结构对句类的选择第61-62页
     ·两种结构语体差异第62-64页
第七章 结论第64-66页
参考文献第66-70页
后记第70-72页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72-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骆驼祥子》形容词重叠研究
下一篇:现代汉语“人体名词+‘上/‘下”结构研究及其认知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