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农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禾谷类作物病虫害论文--稻病虫害论文--病害论文--侵(传)染性病害论文

水稻白叶枯病菌无毒基因avrXa23的克隆及与AvrXa23互作的水稻蛋白的功能分析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英文缩略表第13-14页
第一章 引言第14-36页
    1.1 水稻白叶枯病与Xoo第14-29页
        1.1.1 Xoo的分泌系统第14-17页
        1.1.2 水稻白叶枯病菌的无毒基因第17-25页
        1.1.3 水稻白叶枯病抗性基因第25-29页
    1.2 酵母双杂交技术及其在植物与病原菌互作中的应用第29-31页
        1.2.1 酵母双杂交技术简介第29-30页
        1.2.2 Y2H研究植物抗病蛋白与病原物无毒蛋白的直接结合第30-31页
        1.2.3 Y2H研究植物抗病信号的传导第31页
        1.2.4 Y2H研究TALE类无毒蛋白与寄主蛋白的互作第31页
    1.3 维生素B1的合成与植物抗病性第31-35页
        1.3.1 维生素B1的生物合成第31-34页
        1.3.2 VB1参与植物的抗病反应第34-35页
    1.4 本研究的立题依据和意义第35-36页
第二章 Xoo无毒基因avrXa23的克隆与功能研究第36-54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36-42页
        2.1.1 实验材料第36-39页
        2.1.2 实验方法第39-42页
    2.2 结果与分析第42-50页
        2.2.1 筛选PXO99~A的基因组文库,获得含有TALE类基因的Cosmid质粒第42页
        2.2.2 Cosmid质粒C15中含有Xa23对应的Xoo无毒基因第42-44页
        2.2.3 Cosmid质粒C15亚克隆表达载体构建第44-45页
        2.2.4 CBB23对P99M5-L、P99M2-L和P99M4-L表现抗病性第45-46页
        2.2.5 avrXa23可以回补talC9b突变体的无毒功能第46页
        2.2.6 获得avrXa23基因序列第46-47页
        2.2.7 突变体菌P99M2、P99M4和P99M5的Tn5插入位置第47-48页
        2.2.8 avrXa23保守的存在于国内外Xoo代表性小种中第48-50页
        2.2.9 AvrXa23能够激活CBB23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抗性第50页
    2.3 讨论第50-54页
        2.3.1 获得高分辨率的Southern结果第50页
        2.3.2 AvrXa23激活Xa23表达的分子机理第50-51页
        2.3.3 Xa23对Xoo的广谱抗性第51-52页
        2.3.4 利用avrXa23对应的抗性基因Xa23来防治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第52-53页
        2.3.5 基于AvrXa23的TALEs和TALENs装配系统第53页
        2.3.6 AvrXa23毒性功能的探讨第53-54页
第三章 筛选水稻中与AvrXa23互作的蛋白第54-74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54-59页
        3.1.1 实验材料第54-55页
        3.1.2 实验方法第55-59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59-71页
        3.2.1 构建水稻cDNA文库第59-61页
        3.2.2 诱饵载体的构建第61-62页
        3.2.3 诱饵蛋白载体自激活鉴定和毒性检测第62-64页
        3.2.4 文库的筛选第64-65页
        3.2.5 候选克隆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第65-66页
        3.2.6 OsTHIC、OsTHI1、OsIMPα 与AvrXa23在酵母内互作第66-69页
        3.2.7 GST pull-down体外验证第69-71页
    3.3 讨论第71-74页
        3.3.1 利用酵母双杂交技术筛选与AvrXa23互作的蛋白第71-72页
        3.3.2 OsTHI1、OsTHIC和OsIMPα 的分析第72-73页
        3.3.3 OsTHI1、OsTHIC和OsIMPα 的下一步研究第73-74页
第四章 OsTHI1的功能分析第74-87页
    前言第74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74-81页
        4.1.1 实验材料第74-76页
        4.1.2 实验方法第76-81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81-85页
        4.2.1 AvrXa23 N端结构域在AvrXa23与OsTHI1相互作用中起重要作用第81-82页
        4.2.2 OsTHI1定位在叶绿体上第82页
        4.2.3 OsTHI1的缺失导致水稻叶片白化第82-84页
        4.2.4 OsTHI1的缺失导致水稻品种CBB4对白叶枯病原菌PXO61的抗病性降低第84-85页
    4.3 讨论第85-87页
        4.3.1 OsTHI1与AvrXa23的N端互作第85页
        4.3.2 CRISPR/Cas9系统第85-86页
        4.3.3 OsTHI1的敲除表达第86页
        4.3.4 OsTHI1的过表达第86-87页
第五章 全文结论第87-88页
参考文献第88-105页
附录第105-108页
    一.酵母感受态细胞的制备第105页
    二、维生素B1含量的测定第105-106页
    三.水稻的遗传转化第106-108页
致谢第108-109页
作者简历第109页

论文共10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非致病性尖孢镰刀菌CS-20诱导黄瓜抗枯萎病的分子机制研究
下一篇:不同施肥制度潮土养分库容特征及环境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