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园艺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瓜类病虫害论文--黄瓜病虫害论文--病害论文

非致病性尖孢镰刀菌CS-20诱导黄瓜抗枯萎病的分子机制研究

摘要第4-7页
abstract第7-10页
第一章 前言第16-31页
    1.1 研究意义第16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6-29页
        1.2.1 诱导抗性分子机制第16-22页
            1.2.1.1 植物免疫系统与诱导抗性第17-18页
            1.2.1.2 系统获得抗性(SAR)第18-19页
            1.2.1.3 植食者诱导抗性(HIR)第19-20页
            1.2.1.4 诱导系统抗性(ISR)第20-22页
        1.2.2 植物主要防御措施第22-23页
            1.2.2.1 积累水解酶第22页
            1.2.2.2 加固细胞壁第22页
            1.2.2.3 积累防卫素第22-23页
            1.2.2.4 释放挥发性物质第23页
        1.2.3 尖孢镰刀菌生物学特性第23-24页
        1.2.4 非致病性尖孢镰刀菌控制枯萎病第24页
        1.2.5 非致病性尖孢镰刀菌作用机制第24-28页
            1.2.5.1 直接对抗第25-26页
            1.2.5.2 间接对抗第26-28页
        1.2.6 应用非致病性尖孢镰刀菌作为生防菌第28-29页
            1.2.6.1 有效筛选和使用非致病性尖孢镰刀菌第28页
            1.2.6.2 高效生产和合理制剂化第28-29页
    1.3 研究目的第29-31页
第二章 由菌株CS-20根部定殖引起的黄瓜苗防御反应机理分析第31-50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32-38页
        2.1.1 供试菌株、黄瓜品种和培养基第32页
        2.1.2 菌株培养和接种体(尖孢镰刀菌分子孢子液)制备第32-33页
        2.1.3 黄瓜苗水培养第33页
        2.1.4 黄瓜苗接种尖孢镰刀菌接种体第33页
        2.1.5 黄瓜致病菌株FOC-BN致病性测定第33页
        2.1.6 GFP标记观察菌株CS-20和FOC-BN根部侵入定殖第33-34页
        2.1.7 挑战接种第34页
        2.1.8 黄瓜幼苗根收集和RNA提取第34-35页
            2.1.8.1 黄瓜幼苗根收集第34页
            2.1.8.2 总RNA提取方法第34-35页
            2.1.8.3 总RNA反转录cDNA第35页
        2.1.9 实时荧光定量(qRT-PCR)分析基因的表达量第35-37页
            2.1.9.1 基因序列及引物设计第35-37页
            2.1.9.2 实时荧光定量(qRT-PCR)分析第37页
        2.1.10 统计分析第37-38页
    2.2 结果与分析第38-48页
        2.2.1 黄瓜致病菌FOC-BN致病性分析第38-39页
        2.2.2 菌株CS-20诱导黄瓜幼苗产生抗病性抵御致病菌危害第39-41页
        2.2.3 GFP标记菌株在黄瓜苗根部侵入定殖第41-43页
        2.2.4 比较分析两菌株接种72h后苗根部组织相关基因表达第43-46页
            2.2.4.1 侵入前后信号途径基因的RT-PCR第43页
            2.2.4.2 侵入前后根部钙离子通道基因的RT-PCR第43-44页
            2.2.4.3 接种后72h信号途径基因的qRT-PCR的比较分析第44-45页
            2.2.4.4 接种后72h钙离子通道基因的qRT-PCR的比较分析第45-46页
        2.2.5 上调表达基因表达模式分析第46-48页
    2.3 讨论第48-50页
第三章 基于次生代谢物合成基因(PKS-NRPS)功能分析诱导抗病机制第50-116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51-68页
        3.1.1 供试菌株第51页
        3.1.2 供试培养基、质粒和配方液第51-52页
        3.1.3 菌株CS-20的次生代谢物合成基因(PKS-NRPS)预测第52页
        3.1.4 致病菌FOC-BN基因组与菌株CS-20的PKS-NRPS同源性基因第52页
        3.1.5 菌株CS-20与致病菌FOC-BN侵染黄瓜苗根第52-53页
        3.1.6 候选效应基因在接种黄瓜苗根部72h后转录水平第53页
        3.1.7 菌株CS-20上调表达基因不同时间点的转录水平第53页
        3.1.8 菌株CS-20基因组DNA提取第53-54页
        3.1.9 质粒培养及提取第54-55页
            3.1.9.1 质粒培养第54页
            3.1.9.2 质粒提取第54-55页
        3.1.10 PCR扩增片段回收第55-56页
            3.1.10.1 从琼脂糖凝胶中回收DNA片段(有杂带需切胶目的条带)第55页
            3.1.10.2 从PCR反应液和酶切反应液中回收DNA(无杂带)第55-56页
        3.1.11 菌株CS-20中与诱导抗病性相关候选效应基因缺失突变体构建第56-65页
            3.1.11.1 原生质体制备第56页
            3.1.11.2 融合片段制备第56-58页
            3.1.11.3 原生质体潮霉素抗性浓度筛选第58-59页
            3.1.11.4 原生质体转化第59-60页
            3.1.11.5 转化子挑取第60页
            3.1.11.6 转化子PCR筛选第60-61页
            3.1.11.7 转化子Southern blot验证第61-65页
        3.1.12 相关候选效应基因缺失突变体生物学特性第65-66页
            3.1.12.1 培养形态第65页
            3.1.12.2 生长速率第65-66页
        3.1.13 相关候选效应基因缺失突变体诱导抗病性水平第66-67页
            3.1.13.1 挑战接种第66页
            3.1.13.2 Spilt-root接种第66-67页
        3.1.14 黄瓜苗抗性信号途径基因表达第67页
        3.1.15 关键效应基因结构和蛋白单元分析第67页
            3.1.15.1 功能蛋白单元第67页
            3.1.15.2 功能蛋白单元遗传多样性第67页
        3.1.16 关键效应基因全基因簇预测分析(smurf软件预测)第67页
        3.1.17 数据统计第67-68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68-112页
        3.2.1 预测菌株CS-20次生代谢物合成基因(PKS-NRPS)第68-69页
        3.2.2 致病菌FOC-BN与菌株CS-20的PKS-NRPS同源性基因第69页
        3.2.3 比较分析菌株CS-20与致病菌FOC-BN的PKS-NRPS基因在接种黄瓜苗前后(72h)的转录水平第69-75页
            3.2.3.1 引物设计第69-72页
            3.2.3.2 RT-PCR第72-73页
            3.2.3.3 qRT-PCR第73-75页
        3.2.4 菌株CS-20中4个上调表达候选基因表达模式第75-76页
        3.2.5 菌株CS-20中9个PKS候选效应基因缺失突变体构建第76-85页
            3.2.5.1 融合片段制备第76-78页
            3.2.5.2 原生质体制备第78-80页
            3.2.5.3 潮霉素B对原生质体再生的抑制浓度第80页
            3.2.5.4 候选效应基因缺失突变体转化子挑取及抗性筛选第80-81页
            3.2.5.5 候选效应基因缺失突变体转化子PCR筛选验证第81-82页
            3.2.5.6 候选效应基因缺失突变体转化子Southern blot验证第82-85页
        3.2.6 各候选效应基因缺失突变体生物学特性第85-88页
            3.2.6.1 培养形态第85-86页
            3.2.6.2 生长速率第86-88页
        3.2.7 各候选效应基因缺失突变体诱导抗病水平第88-93页
            3.2.7.1 挑战接种第88-90页
            3.2.7.2 spilt-root接种第90-93页
        3.2.8 黄瓜苗抗性信号途径基因表达分析第93-104页
            3.2.8.1 接种72h后基因(PR1、PR3、LOX1、CTR1、PAL1和NPR1)转录水平第93-96页
            3.2.8.2 接种后不同时间点根部组织基因(PR3、LOX1和PAL1)转录水平第96-100页
            3.2.8.3 接种后不同时间点叶部组织基因(PR3、LOX1和PAL1)转录水平第100-104页
        3.2.9 关键效应基因结构和功能单元分析第104-112页
    3.3 讨论第112-116页
        3.3.1 非致病性尖孢镰刀菌CS-20与致病菌FOC-BN的PKS-NRPS基因比对第112页
        3.3.2 接种前后菌株CS-20与致病菌FOC-BN的PKS-NRPS基因表达差异第112页
        3.3.3 PKS类型效应基因关键作用第112-114页
        3.3.4 关键效应基因结构功能的特异第114-116页
第四章 关键效应基因调控合成产物初步鉴定第116-129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117-119页
        4.1.1 供试菌株、培养基、仪器设备第117页
        4.1.2 供试菌株接种体制备第117-118页
        4.1.3 供试菌株发酵培养第118页
        4.1.4 供试菌株发酵物粗提物提取第118页
        4.1.5 基于野生型菌株CS-20次生代谢物合成基因预测产物第118页
        4.1.6 LC-MS检测各供试菌株粗提物组分第118-119页
            4.1.6.1 液相色谱条件第118-119页
            4.1.6.2 质谱条件第119页
            4.1.6.3 样品数据分析第119页
        4.1.7 野生型与突变体菌株提取物组分差异分析及鉴定第119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119-127页
        4.2.1 野生型菌株CS-20次生代谢物预测分析第119-120页
        4.2.2 基于LC-MS分析野生型与突变体菌株提取物组分差异第120-127页
            4.2.2.1 关键效应基因FOWE_00999第121-122页
            4.2.2.2 关键效应基因FOWE_12767第122页
            4.2.2.3 关键效应基因FOWE_03871第122-124页
            4.2.2.4 关键效应基因FOWE_06548第124页
            4.2.2.5 关键效应基因FOWE_10925第124-125页
            4.2.2.6 关键效应基因FOWE_11163第125-127页
    4.3 讨论第127-129页
第五章 总结第129-133页
    5.1 全文总结第129-131页
    5.2 论文的创新点第131-132页
    5.3 问题与展望第132-133页
参考文献第133-147页
致谢第147-148页
附录第148-149页

论文共14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健脾祛痰化瘀法对脾虚痰浊AS巴马小型猪心肌线粒体作用及机制研究
下一篇:水稻白叶枯病菌无毒基因avrXa23的克隆及与AvrXa23互作的水稻蛋白的功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