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第一章 总论 | 第10-18页 |
一、 束毛隐翅虫属研究概况 | 第10-13页 |
(一) 国外研究概况 | 第10-12页 |
(二) 国内研究历史 | 第12-13页 |
二、研究材料和方法 | 第13-18页 |
(一) 研究材料 | 第13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3-18页 |
第二章 分类学各论 | 第18-57页 |
束毛隐翅虫属 Dianous Leach, 1819 | 第18-57页 |
中国云南省束毛隐翅虫属Dianous Leach 分种检索表 | 第19-22页 |
多变束毛隐翅虫Dianous alternans Zheng, 1993 | 第22-23页 |
卵斑束毛隐翅虫Dianous atroviolaceus Puthz, 2000 | 第23-24页 |
金绿束毛隐翅虫Dianous bellus Sheng et al., 2009 | 第24-26页 |
双斑束毛隐翅虫Dianous bioculatus Puthz, 2000 | 第26-27页 |
短角束毛隐翅虫Dianous brevicornis Puthz, 2000 | 第27-28页 |
车氏束毛隐翅虫Dianous chetri Rougemont, 1980 | 第28-29页 |
中华束毛隐翅虫Dianous chinensis Bernhauer, 1916 | 第29-30页 |
凹缘束毛隐翅虫Dianous emarginatus Zheng, 1993 | 第30-31页 |
镶斑束毛隐翅虫Dianous gemmosus Puthz, 2000 | 第31-32页 |
壮斑束毛隐翅虫Dianous grandistigma Puthz, 2000 | 第32-34页 |
海南束毛隐翅虫Dianous hainanensis Puthz, 1997 | 第34-35页 |
亲水束毛隐翅虫Dianous inaequalis Champion, 1919 | 第35-37页 |
长跗束毛隐翅虫Dianous latitarsis L. Benick, 1942 | 第37-38页 |
皱斑束毛隐翅虫Dianous luteolunatus Puthz, 1980 | 第38-39页 |
斜斑束毛隐翅虫Dianous obliquenotatus Champion, 1921 | 第39-40页 |
眼斑束毛隐翅虫Dianous ocellifer Puthz, 2000 | 第40-42页 |
巨斑束毛隐翅虫Dianous oculatipennis Puthz, 1980 | 第42页 |
伪形束毛隐翅虫Dianous pseudacutus Puthz V, 2009 | 第42-43页 |
亮背束毛隐翅虫Dianous psilopterus L. Benick, 1942 | 第43-44页 |
刻腹束毛隐翅虫Dianous punctiventris Champion, 1919 | 第44-46页 |
裂背束毛隐翅虫Dianous rimosipennis Puthz, 2005 | 第46页 |
西亚姆束毛隐翅虫Dianous siamensis Rougemont, 1983 | 第46-48页 |
斯瓦里克束毛隐翅虫Dianous siwalikensis Cameron, 1927 | 第48页 |
斯氏束毛隐翅虫Dianous srivichaii Rougemont, 1981 | 第48-50页 |
窄眼束毛隐翅虫Dianous strabo Puthz, 1995 | 第50-51页 |
隆额束毛隐翅虫Dianous tumidifrons Puthz, 1995 | 第51页 |
多变束毛隐翅虫Dianous variegatus Puthz, 2000 | 第51-52页 |
旋束毛隐翅虫Dianous verticosus Eppelsheim, 1895 | 第52-54页 |
越南束毛隐翅虫Dianous vietnamensis Puthz, 1980 | 第54-55页 |
漩背束毛隐翅虫Dianous vorticipennis Puthz, 2005 | 第55页 |
云南束毛隐翅虫Dianous yunnanensis Puthz, 1980 | 第55-57页 |
第三章 分子系统学初步研究 | 第57-84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57-60页 |
(一) 线粒体DNA 特点及其在昆虫分子系统学中的应用 | 第57-59页 |
(二) 构建系统树的常用方法 | 第59-60页 |
二、 材料与方法 | 第60-67页 |
(一) 实验材料 | 第60-61页 |
(二) 实验方法 | 第61-65页 |
(三) 实验数据分析方法 | 第65-67页 |
三、 结果与分析 | 第67-80页 |
(一) 基因组总DNA 提取 | 第67页 |
(二) PCR 扩增结果 | 第67-68页 |
(三) PCR 产物测序 | 第68页 |
(四) 序列拼接与对准 | 第68页 |
(五) 突眼隐翅虫亚科部分种类COI 基因序列组成分析 | 第68-73页 |
(六) 数据组系统发育信号检验 | 第73-75页 |
(七) 束毛隐翅虫属13 种昆虫COI 基因系统发育重建 | 第75-80页 |
四、 结果与讨论 | 第80-84页 |
(一) 束毛隐翅虫科部分种类COI 基因片段的序列组成和分子进化 | 第80-81页 |
(二) COI 基因序列数据系统发育信号评估 | 第81页 |
(三) 束毛隐翅虫属13 种昆虫的系统发育关系 | 第81页 |
(四) 四种系统发育推断方法的比较 | 第81页 |
(五) 分子系统学研究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 第81-82页 |
(六) 形态学方法和分子方法的比较 | 第82-84页 |
第4章 世界束毛隐翅虫名录 | 第84-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1页 |
特征图图版 | 第91-121页 |
附录1 实验测定的13 种束毛隐翅虫属线粒体COI 基因序列(1272 bp) | 第121-127页 |
附:论文著作 | 第127-128页 |
致谢 | 第1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