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导论 | 第13-26页 |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及意义 | 第13-17页 |
一、研究缘起:战略概念的起源和演变 | 第13-15页 |
二、研究意义:大战略研究新视角 | 第15-17页 |
第二节 研究的现状 | 第17-22页 |
一、国外的大战略理论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二、国内的大战略理论现究现状 | 第20-22页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主要方法与框架结构 | 第22-26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22-23页 |
二、主要方法 | 第23-24页 |
三、框架结构 | 第24-26页 |
第一章 战略视野转变的时代背景 | 第26-44页 |
第一节 工业革命对发展路径的开启 | 第26-30页 |
一、工业革命带来经济大发展 | 第27-28页 |
二、工业革命促使政治制度发生变革 | 第28-29页 |
三、工业革命推动文化意识形态的进步 | 第29-30页 |
第二节 两次世界大战的反思 | 第30-35页 |
一、一战的“哀伤” | 第30-32页 |
二、二战的“沉思” | 第32-35页 |
第三节 全球化对战略理论发展的影响 | 第35-38页 |
一、全球化带来世界整体的发展 | 第35-37页 |
二、跨国公司整合全球资源 | 第37-38页 |
第四节 信息化潮流引发战略思想变革 | 第38-44页 |
一、信息化的发端 | 第38-39页 |
二、大数据信息时代来临 | 第39-42页 |
三、创新驱动发展 | 第42-44页 |
第二章 战略视野转变的理论体现 | 第44-75页 |
第一节 间接路线:大战略的理论渊源 | 第45-50页 |
一、间接路线的含义与应用 | 第46-48页 |
二、大战略的价值体现 | 第48-50页 |
第二节 总体战略:大战略与哲学的相关性 | 第50-57页 |
一、“破产”后的战略与战略的“复活” | 第51-53页 |
二、战略领域的辩证法 | 第53-55页 |
三、战略体系与战略终极 | 第55-57页 |
第三节 安全战略:冷战时期的大战略因素 | 第57-61页 |
一、国家安全利益至上 | 第58页 |
二、安全战略的影响因素与原则 | 第58-60页 |
三、安全战略的不足之处 | 第60-61页 |
第四节 国家战略:大战略的扩张 | 第61-69页 |
一、大战略各手段对于大战略目标的作用 | 第62-65页 |
二、“平衡”:国家战略的关键点 | 第65-69页 |
第五节 发展战略:大战略的走向 | 第69-75页 |
一、以自由看发展 | 第70-73页 |
二、发展战略的主导地位 | 第73-75页 |
第三章 战略视野转变的实践形态 | 第75-113页 |
第一节 国际组织的全球大战略 | 第75-85页 |
一、第一阶段:偏重于安全战略 | 第77-78页 |
二、第二阶段:从安全战略转向发展战略 | 第78-80页 |
三、第三阶段:以发展战略为主的全球大战略架构 | 第80-85页 |
第二节 美国的大战略实践演变 | 第85-100页 |
一、两次世界大战对美国大战略的影响 | 第86-88页 |
二、冷战时期的美国大战略 | 第88-95页 |
三、冷战之后的美国发展战略 | 第95-100页 |
第三节 中国大战略的发展与演变 | 第100-113页 |
一、改革开放对中国大战略的重大意义 | 第101-108页 |
二、新世纪中国“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 | 第108-113页 |
第四章 哲学视角下的战略视野转变 | 第113-133页 |
第一节 战略视野转变的内在形态 | 第113-120页 |
一、战略范围与结构的变化 | 第114-116页 |
二、战略模式、机制与优势类型的变化 | 第116-120页 |
第二节 战略视野转变的认识论分析——战略思维的发展 | 第120-128页 |
一、战略思维的内涵与特点 | 第120-124页 |
二、战略思维与辩证思维的关系 | 第124-125页 |
三、战略思维的发展趋向 | 第125-128页 |
第三节 战略视野转变的价值论分析——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 第128-133页 |
一、人的主体地位 | 第128-130页 |
二、人的发展 | 第130-133页 |
结语 | 第133-135页 |
参考文献 | 第135-144页 |
致谢 | 第144-146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成果 | 第1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