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及设备论文--自动化元件、部件论文--发送器(变换器)、传感器论文--生物传感器、医学传感器论文

基于无机纳米复合材料和有机薄膜材料的生物传感器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2-42页
    1.1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简介第13-20页
        1.1.1 葡萄糖电化学传感器第14-17页
        1.1.2 抗坏血酸电化学传感器第17-20页
    1.2 纳米材料在电化学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第20-27页
        1.2.1 贵金属纳米材料在电化学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第21-23页
        1.2.2 金属氧化物纳米材料在电化学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第23-24页
        1.2.3 氧化石墨烯及其纳米复合材料在电化学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第24-27页
    1.3 有机薄膜场效应晶体管生物传感器第27-33页
        1.3.1 场效应晶体管各项性能参数第28-31页
        1.3.2 有机薄膜场效应晶体管在生物传感器件中的应用第31-33页
    1.4 论文研究内容及研究意义第33-34页
    参考文献第34-42页
第2章 纳米银包覆氧化镍纳米线的制备及其无酶葡萄糖传感特性研究第42-60页
    2.1 前言第42-43页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43-44页
        2.2.1 NiO纳米线和NiO@Ag材料的制备第43页
        2.2.2 NiO纳米线和NiO@Ag材料的电极制备第43-44页
        2.2.3 测试仪器第44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44-53页
        2.3.1 NiO@Ag材料结构分析第44-47页
        2.3.2 NiO@Ag材料对葡萄糖的传感特性分析第47-50页
        2.3.3 对修饰电极进行电流传感特性分析第50-52页
        2.3.4 器件的选择性与稳定性测试第52-53页
        2.3.5 修饰Ag纳米颗粒对传感性能影响的机理分析第53页
    2.4 总结第53-54页
    参考文献第54-60页
第3章 氧化石墨烯/氧化铜颗粒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无酶葡萄糖传感性能的研究第60-80页
    3.1 简介第60-61页
    3.2 材料与方法第61-62页
        3.2.1 Cu O/GO复合材料和CuO纳米颗粒的制备第61-62页
        3.2.2 Cu O/GO复合材料和CuO纳米颗粒修饰电极过程第62页
        3.2.3 实验仪器第62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62-73页
        3.3.1 Cu O/GO复合材料和CuO纳米颗粒的材料形貌与结构分析第62-66页
        3.3.2 Cu O/GO复合材料的无酶葡萄糖传感性能研究第66-68页
        3.3.3 Cu O/GO复合材料修饰电极的无酶葡萄糖安培检测第68-72页
        3.3.4 传感材料的再现性、稳定性和抗干扰性能的测试第72-73页
    3.4 结论第73-74页
    参考文献第74-80页
第4章 金纳米颗粒与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对抗坏血酸的电化学检测第80-100页
    4.1 简介第80-81页
    4.2 材料与方法第81-82页
        4.2.1 材料第81页
        4.2.2 Au/GO复合材料的制备第81-82页
        4.2.3 用Au/GO复合材料修饰电极第82页
        4.2.4 实验仪器第82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82-93页
        4.3.1 Au/GO材料形貌与结构分析第82-86页
        4.3.2 Au/GO复合材料的电化学传感特性分析第86-89页
        4.3.3 Au/GO修饰电极针对AA的电流变化测试第89-92页
        4.3.4 Au/GO复合材料修饰的电极的再现性、稳定性和抗干扰性能的研究第92-93页
    4.4 结论第93-94页
    参考文献第94-100页
第5章 利用有机薄膜场效应晶体管进行脑损伤生物标记物的检测第100-118页
    5.1 前言第100-101页
    5.2 实验部分第101-104页
        5.2.1 材料及器件制备第101-103页
        5.2.2 器件表面抗体的修饰第103页
        5.2.3 zeta电势分析第103-104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104-110页
        5.3.1 器件结构与原理分析第104-106页
        5.3.2 蛋白质检测第106-107页
        5.3.3 浮置栅极结构器件第107-109页
        5.3.4 浮置栅极结构器件后续性能优化方案第109-110页
    5.4 结论第110-111页
    参考文献第111-118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118-120页
    6.1 结论第118-119页
    6.2 展望第119-120页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20-123页
致谢第123页

论文共12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职业教育与培训对企业成长和世界经济产生的影响研究
下一篇:面向协作学习的社会网络结构分析与用户行为建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