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7页 |
1.1 论文研究背景 | 第11-14页 |
1.1.1 中子源的分类 | 第11-12页 |
1.1.2 D-T聚变中子源 | 第12-13页 |
1.1.3 D-T聚变中子源用途 | 第13-14页 |
1.2 D-T聚变中子源发展概况 | 第14-22页 |
1.2.1 D-T中子源国内外发展概况 | 第14-15页 |
1.2.2 控制与保护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21页 |
1.2.3 存在的问题及挑战 | 第21-22页 |
1.3 本文的研究目标和意义 | 第22-23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22-23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23页 |
1.4 本文主要内容与结构 | 第23-27页 |
第二章 控制策略设计及可靠性分析 | 第27-49页 |
2.1 设计原则与性能要求 | 第27-29页 |
2.1.1 设计原则 | 第27-28页 |
2.1.2 性能要求 | 第28-29页 |
2.2 中子源各子系统控制原理分析 | 第29-31页 |
2.2.1 被控系统结构 | 第29页 |
2.2.2 控制原理分析 | 第29-31页 |
2.3 控制策略体系架构 | 第31-34页 |
2.3.1 功能分析 | 第31-32页 |
2.3.2 硬件体系架构 | 第32-33页 |
2.3.3 软件体系架构 | 第33-34页 |
2.4 控制策略的可靠性研究 | 第34-48页 |
2.4.1 系统可靠性概述 | 第34-39页 |
2.4.2 系统可靠性建模 | 第39-43页 |
2.4.3 系统可靠性分析 | 第43-4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三章 多目标多参数安全联锁方法研究 | 第49-73页 |
3.1 安全联锁系统功能分析 | 第49-51页 |
3.1.1 安全联锁的作用 | 第49-50页 |
3.1.2 安全联锁的分类 | 第50页 |
3.1.3 主动防御与被动保护 | 第50-51页 |
3.2 设备联锁保护策略研究 | 第51-55页 |
3.2.1 设备联锁保护的性能要求 | 第51-52页 |
3.2.2 分布式联锁运算架构 | 第52-53页 |
3.2.3 多自由度非线性联锁机理 | 第53-55页 |
3.3 人员安全联锁策略研究 | 第55-59页 |
3.3.1 人员安全联锁的设计原则 | 第55-56页 |
3.3.2 安全集成控制策略分析 | 第56-57页 |
3.3.3 人员安全联锁机制分析 | 第57-59页 |
3.4 联锁系统安全性分析 | 第59-70页 |
3.4.1 马尔科夫模型分析法 | 第59-63页 |
3.4.2 系统安全性建模 | 第63-66页 |
3.4.3 系统安全性分析 | 第66-7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70-73页 |
第四章 故障诊断方法研究 | 第73-99页 |
4.1 选束系统RBF神经网络故障诊断方法研究 | 第73-81页 |
4.1.1 选束系统及其故障产生 | 第73-74页 |
4.1.2 RBF神经网络算法分析 | 第74-76页 |
4.1.3 故障诊断系统建模 | 第76-80页 |
4.1.4 结果分析 | 第80-81页 |
4.2 基于纹波频谱参数的主高压电源输出性能诊断方法研究 | 第81-86页 |
4.2.1 高压电源纹波产生机理 | 第81-84页 |
4.2.2 纹波频谱分析方法研究 | 第84-85页 |
4.2.3 结果分析 | 第85-86页 |
4.3 八卦限探针分布束流位置诊断系统及方法研究 | 第86-89页 |
4.3.1 八卦限束位信息采集方法研究 | 第86-88页 |
4.3.2 束流位置诊断算法研究 | 第88-89页 |
4.4 基于增益自适应补偿算法的真空运行策略仿真与分析 | 第89-97页 |
4.4.1 传递函数模型建立 | 第90-91页 |
4.4.2 增益自适应补偿控制算法设计 | 第91-95页 |
4.4.3 仿真实验结果分析 | 第95-9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97-99页 |
第五章 系统应用与相关实验研究 | 第99-105页 |
5.1 强流D-T聚变中子源HINEG简介 | 第99-100页 |
5.2 控制策略应用与分析 | 第100-102页 |
5.2.1 现场控制系统研制 | 第100-101页 |
5.2.2 监控系统 | 第101-102页 |
5.3 安全联锁系统应用与分析 | 第102-103页 |
5.3.1 设备联锁保护系统 | 第102页 |
5.3.2 人员安全联锁系统 | 第102-103页 |
5.4 束流位形诊断系统应用与分析 | 第103-104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04-105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05-109页 |
6.1 工作总结 | 第105-106页 |
6.2 论文创新点 | 第106-107页 |
6.3 工作展望 | 第107-109页 |
参考文献 | 第109-117页 |
致谢 | 第117-119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第119-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