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2页 |
1.1 自发参量下转换过程简介 | 第14-18页 |
1.2 准相位匹配技术 | 第18-19页 |
1.3 腔增强SPDC制备窄线宽光子对 | 第19-22页 |
1.4 轨道角动量光束简介 | 第22-24页 |
1.5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24-26页 |
参考文献 | 第26-32页 |
第二章 基于SAGNAC干涉仪的通信波段纠缠光子对的产生 | 第32-44页 |
2.1 实验装置 | 第33-34页 |
2.2 实验结果 | 第34-39页 |
2.2.1 Hong-Ou-Mandel干涉 | 第34-36页 |
2.2.2 Bell不等式的违背 | 第36-38页 |
2.2.3 量子态的重构 | 第38-39页 |
2.2.4 纠缠源亮度的估计 | 第39页 |
2.3 讨论 | 第39-40页 |
2.4 小结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4页 |
第三章 低泵浦功率高效腔内倍频 | 第44-62页 |
3.1 PPKTP晶体的特性 | 第45-46页 |
3.2 光学谐振腔的一般理论 | 第46-52页 |
3.2.1 ABCD矩阵的本征模式 | 第47页 |
3.2.2 光学谐振腔的本征模式 | 第47-48页 |
3.2.3 光学谐振腔的阻抗匹配 | 第48-50页 |
3.2.4 光学谐振腔的增强效应 | 第50-51页 |
3.2.5 常见的光学谐振腔 | 第51-52页 |
3.3 腔内倍频的一般理论 | 第52-53页 |
3.4 实验装置 | 第53-54页 |
3.5 实验结果 | 第54-58页 |
3.5.1 倍频腔的透射及反射谱 | 第54-56页 |
3.5.2 倍频光功率与泵浦光功率的关系 | 第56-57页 |
3.5.3 倍频腔的温度调谐特性 | 第57-58页 |
3.6 小结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第四章 基于Ⅱ型PPKTP晶体的腔增强窄带光子源的制备 | 第62-74页 |
4.1 理论分析 | 第62-63页 |
4.2 实验装置 | 第63-65页 |
4.3 实验结果 | 第65-71页 |
4.3.1 SPDC晶体的特性 | 第66-67页 |
4.3.2 OPO腔的特性 | 第67-69页 |
4.3.3 多纵模光子对的互相关函数 | 第69页 |
4.3.4 单纵模光子对的的互相关函数 | 第69-71页 |
4.4 小结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4页 |
第五章 通信波段三共振腔增强高亮度光子对的产生 | 第74-90页 |
5.1 SPDC晶体的特性 | 第75页 |
5.2 单次通过SPDC实验 | 第75-78页 |
5.3 光学谐振腔的特性 | 第78-79页 |
5.4 实验装置 | 第79-80页 |
5.5 实验结果 | 第80-84页 |
5.5.1 没有滤波腔C2的情况 | 第80-83页 |
5.5.2 有滤波腔C2的情况 | 第83-84页 |
5.6 光子源亮度的估计 | 第84-85页 |
5.7 小结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0页 |
第六章 腔增强高阶空间模式光子对的产生 | 第90-108页 |
6.1 腔增强高阶空间模式光子对的产生 | 第91-96页 |
6.1.1 HG模光束简介 | 第91-92页 |
6.1.2 理论分析 | 第92页 |
6.1.3 实验装置 | 第92-94页 |
6.1.4 实验结果 | 第94-96页 |
6.2 只有LG模是本征模的光学谐振腔 | 第96-102页 |
6.2.1 理论分析 | 第96页 |
6.2.2 实验原理及理论模拟 | 第96-99页 |
6.2.3 实验装置 | 第99-100页 |
6.2.4 实验结果 | 第100-102页 |
6.3 小结 | 第102-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08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08-110页 |
7.1 本论文的总结 | 第108-109页 |
7.2 未来研究的展望 | 第109-11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110-112页 |
致谢 | 第112-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