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研究导论 | 第11-2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1.1.1 现实层面 | 第11-12页 |
1.1.2 学术层面 | 第12页 |
1.1.3 政策层面 | 第12-13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3-15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3-14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5-23页 |
1.3.1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5-18页 |
1.3.2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8-22页 |
1.3.3 研究评述 | 第22-23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1.4.1 文献综述法 | 第23页 |
1.4.2 对比分析法 | 第23-24页 |
1.4.3 数据分析法 | 第24页 |
1.5 创新与不足 | 第24-27页 |
1.5.1 可能的创新 | 第24-25页 |
1.5.2 存在的不足 | 第25-27页 |
第二章 “POTIC”方略的背景与提出 | 第27-45页 |
2.1 相关概念厘定 | 第27-28页 |
2.1.1 苏南地区 | 第27页 |
2.1.2 乡村环境治理 | 第27-28页 |
2.2 相关理论背景 | 第28-30页 |
2.2.1 包容性发展理论 | 第28页 |
2.2.2 多中心治理理论 | 第28-29页 |
2.2.3 区域合作理论 | 第29-30页 |
2.2.4 社会正义理论 | 第30页 |
2.3 国内外经验与案例 | 第30-36页 |
2.3.1 韩国经验 | 第30-32页 |
2.3.2 美国经验 | 第32-34页 |
2.3.3 浙江经验 | 第34-35页 |
2.3.4 江西经验 | 第35-36页 |
2.4 苏南乡村环境治理的历史性考量 | 第36-39页 |
2.4.1 早期苏南模式 | 第36-37页 |
2.4.2 苏南模式新时期 | 第37-39页 |
2.5 “POTIC”方略的拟定 | 第39-42页 |
2.5.1 政策为导向(Policy) | 第40页 |
2.5.2 机构及人员配置(Organization) | 第40-41页 |
2.5.3 科技引进及推广(Technology) | 第41页 |
2.5.4 考评指标体系建立(Index) | 第41-42页 |
2.5.5 教育和自组织的培育(Civilization) | 第42页 |
2.6 方略的逻辑合理性解释 | 第42-45页 |
第三章 江苏昆山市的现实样态研究 | 第45-65页 |
3.1 昆山简介 | 第45页 |
3.2 昆山乡村环境调查 | 第45-60页 |
3.2.1 公开数据调查 | 第45-47页 |
3.2.2 个体问卷调查 | 第47-58页 |
3.2.3 访谈及分析 | 第58-60页 |
3.3 昆山市现实样态与“POTIC”的融合研究 | 第60-63页 |
3.3.1 政策为导向方面(P) | 第60-61页 |
3.3.2 机构及人员配置方面(O) | 第61页 |
3.3.3 科技引进及推广方面(T) | 第61-62页 |
3.3.4 考评指标体系建立方面(I) | 第62页 |
3.3.5 教育和自组织的培育(C) | 第62-63页 |
3.4 方略整体存在的问题 | 第63-65页 |
3.4.1 “I”中的数据支撑及说服力 | 第63页 |
3.4.2 一个整体性思路的考量 | 第63-65页 |
第四章 对“POTIC”方略的修改与提高——基于昆山的现实样态 | 第65-77页 |
4.1 区域绿色距离计算 | 第65-68页 |
4.2 生态循环系数的设计与运用 | 第68-72页 |
4.3 府际生态补偿探究 | 第72-74页 |
4.4 协同治理视域下方略整体性的提升 | 第74-75页 |
4.5 昆山乡村环境仍存问题及应对之策 | 第75-77页 |
4.5.1 仍存问题 | 第75-76页 |
4.5.2 应对之策 | 第76-77页 |
第五章 “POTIC”方略的总结与推广性价值说明 | 第77-81页 |
5.1 方略总结 | 第77-78页 |
5.2 推广性价值说明 | 第78-79页 |
5.3 研究展望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5页 |
附录 | 第85-93页 |
致谢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