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7页 |
1 砷的化学特性及存在形态 | 第12-13页 |
1.1 土壤中的砷 | 第12-13页 |
1.2 植物中的砷 | 第13页 |
2 植物对砷的吸收及代谢研究进展 | 第13-20页 |
2.1 植物中的砷通道 | 第13-16页 |
2.2 As(Ⅲ)对植物的危害 | 第16-17页 |
2.3 植物对砷的吸收 | 第17-18页 |
2.4 植物对砷的外排 | 第18页 |
2.5 砷在植物内的转化 | 第18-19页 |
2.6 砷在植物中的运输 | 第19页 |
2.7 砷的富集 | 第19-20页 |
2.8 砷代谢调控 | 第20页 |
3 钙及钙依赖蛋白激酶家族在植物代谢信号途径中的调控作用 | 第20-25页 |
3.1 钙依赖蛋白激酶家族的结构特点及其在植物逆境胁迫下的功能 | 第21-25页 |
4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及研究意义 | 第25-27页 |
第二章 CDPK31调控拟南芥中NIP1;1对As(Ⅲ)吸收和积累的初步探索 | 第27-51页 |
1 引言 | 第27-28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8-34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8页 |
2.2 实验中所用的各种酶和药品 | 第28-29页 |
2.3 生物信息学分析常用的软件或数据库网站 | 第29页 |
2.4 实验方法及处理 | 第29-33页 |
2.5 对AtNIP1;1和AtCDPK31编码的蛋白序列分析 | 第33-34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4-48页 |
3.1 AtNIP1;1和AtCDPK31基因cDNA的克隆 | 第34页 |
3.2 AtNIP1;1和AtCDPK31基因序列比对分析 | 第34页 |
3.3 酵母双杂交筛库 | 第34-36页 |
3.4 酵母双杂交点对点互作分析验证实验 | 第36-37页 |
3.5 BIFC验证NIP1;1蛋白与CDPK31蛋白的互作 | 第37-39页 |
3.6 亚细胞定位技术分析NIP1;1蛋白在拟南芥原生质体中的定位 | 第39-41页 |
3.7 拟南芥耐砷突变体nip1;1和cpk31的鉴定 | 第41-42页 |
3.8 拟南芥突变体nip1;1和cpk31耐砷表型观察及鲜重根长分析 | 第42-43页 |
3.9 拟南芥野生型和突变体植株的水培和砷含量的测定 | 第43-45页 |
3.10 实时定量PCR分析NIP1;1和CDPK31在拟南芥中的表达模式 | 第45页 |
3.11 GUS染色分析CDPK31的组织表达模式 | 第45-47页 |
3.12 砷处理野生型拟南芥后NIP1;1和CDPK31的表达变化分析 | 第47-48页 |
4 讨论 | 第48-49页 |
5 结论 | 第49-51页 |
第三章 钙对拟南芥As(Ⅲ)吸收的影响及其对砷毒害的缓解作用的初步探究 | 第51-65页 |
1 引言 | 第51-52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52-53页 |
2.1 植物材料 | 第52页 |
2.2 实验中所用的各种酶和药品 | 第52-53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53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53-62页 |
3.1 双突变体鉴定及耐砷表型分析 | 第53-58页 |
3.2 砷含量测定结果分析 | 第58-59页 |
3.3 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Ca~(2+)处理拟南芥后NIP1;1和CDPK31表达变化 | 第59-60页 |
3.4 亚细胞定位技术分析分析根部NIP1;1的表达变化 | 第60-62页 |
4 讨论 | 第62页 |
5 结论 | 第62-65页 |
全文总结 | 第65-67页 |
全文创新点 | 第67-69页 |
存在问题与展望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7页 |
附录 | 第77-81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81-83页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