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5页 |
1.1.1 农业现代化背景 | 第11-13页 |
1.1.2 国家相关政策支撑背景 | 第13页 |
1.1.3 生物农业规范化发展背景 | 第13-14页 |
1.1.4 苏州市生物农业发展机遇 | 第14-15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5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5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5页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5-19页 |
1.3.1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5-18页 |
1.3.2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9-25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1.4.3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1-23页 |
1.4.4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3-25页 |
第二章 生物农业发展规划的理论基础 | 第25-37页 |
2.1 生物农业的基本概念与特征 | 第25-28页 |
2.1.1 生物农业的概念及内涵 | 第25-26页 |
2.1.2 生物农业的特性及功能 | 第26-28页 |
2.2 生物农业研究的边界问题 | 第28-29页 |
2.2.1 生物农业边界划分的依据及原则 | 第28页 |
2.2.2 典型生物农业的基本边界 | 第28-29页 |
2.3 生物农业发展模式 | 第29-31页 |
2.3.1 生物农业发展模式筛选的基本原则 | 第29-31页 |
2.3.2 生物农业发展模式的类型 | 第31页 |
2.4 生物农业发展规划的理论基础 | 第31-37页 |
2.4.1 生物农业的理论基础 | 第31-33页 |
2.4.2 生物农业发展规划的理论基础 | 第33-37页 |
第三章 苏州漕湖生物农业发展规划设计 | 第37-51页 |
3.1 苏州漕湖生物农业发展的优劣势分析 | 第37-40页 |
3.1.1 优势(Strengths)分析 | 第37-38页 |
3.1.2 劣势(Weakness)分析 | 第38-39页 |
3.1.3 机遇(Opportunities)分析 | 第39页 |
3.1.4 挑战(Threats)分析 | 第39-40页 |
3.2 苏州漕湖生物农业发展主导产业分析 | 第40-44页 |
3.2.1 SSM主导产业确定法的数学模型 | 第40-42页 |
3.2.2 苏州漕湖生物农业发展主导产业分析 | 第42-44页 |
3.3 苏州漕湖生物农业重点内容发展规划 | 第44-51页 |
3.3.1 苏州漕湖生物农业发展模式 | 第44-47页 |
3.3.2 苏州漕湖生物农业近期重点工程 | 第47-51页 |
第四章 区域污染治理生物工程设计 | 第51-63页 |
4.1 区域污染治理生物工程设计原则 | 第51页 |
4.1.1 实事求是原则 | 第51页 |
4.1.2 安全可靠原则 | 第51页 |
4.1.3 经济性原则 | 第51页 |
4.1.4 可持续发展原则 | 第51页 |
4.2 区域污染治理生物工程设计方法 | 第51-52页 |
4.2.1 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 第51-52页 |
4.2.2 优化设计的方法 | 第52页 |
4.2.3 系统设计的方法 | 第52页 |
4.3 典型案例—水污染治理生物工程设计实证 | 第52-63页 |
4.3.1 农村生活污水 | 第52-53页 |
4.3.2 农业生产废水 | 第53页 |
4.3.3 外源工业废水 | 第53-63页 |
第五章 全文结论与展望 | 第63-65页 |
5.1 结论 | 第63页 |
5.2 创新点与不足 | 第63-64页 |
5.2.1 创新点 | 第63-64页 |
5.2.2 不足 | 第64页 |
5.3 展望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1页 |
致谢 | 第71-7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或待发表论文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