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4页 |
1.1 课题背景及来源 | 第10页 |
1.2 嵌入式系统概述 | 第10-11页 |
1.3 基于设计多样性的软件容错技术 | 第11-12页 |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 | 第12页 |
1.5 基于MPC8280和VxWorks的软件容错系统介绍 | 第12-13页 |
1.6 论文的内容结构安排 | 第13-14页 |
第二章 系统硬件平台和软件开发环境 | 第14-26页 |
2.1 MPC8280处理器 | 第14-20页 |
2.1.1 MPC8280基本结构 | 第14-15页 |
2.1.2 G2嵌入式内核 | 第15-17页 |
2.1.3 CPM通信处理模块 | 第17-18页 |
2.1.4 SIU系统接口单元 | 第18-19页 |
2.1.5 存储管理器 | 第19-20页 |
2.2 软件开发环境 | 第20-25页 |
2.2.1 主机开发环境 | 第21-23页 |
2.2.2 目标板软件开发环境 | 第23-25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VxWorks在平台上的移植 | 第26-39页 |
3.1 系统硬件结构 | 第26-27页 |
3.2 硬件参数配置 | 第27-32页 |
3.2.1 MPC8280基本配置和启动时硬件配置字 | 第27-28页 |
3.2.2 存储器映射 | 第28-29页 |
3.2.3 SDRAM控制器时序配置 | 第29-30页 |
3.2.4 SMC串口控制器配置 | 第30-31页 |
3.2.5 FCC以太网控制器配置 | 第31-32页 |
3.3 bootrom移植 | 第32-35页 |
3.4 VxWorks驱动移植 | 第35-38页 |
3.4.1 串口驱动 | 第35-37页 |
3.4.2 网口驱动 | 第37-3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四章 软件容错系统的设计 | 第39-56页 |
4.1 软件容错概述 | 第39页 |
4.2 主要软件容错技术 | 第39-44页 |
4.2.1 恢复块技术 | 第39-40页 |
4.2.2 多版本技术 | 第40-41页 |
4.2.3 N版本自检 | 第41-43页 |
4.2.4 分布式恢复块 | 第43-44页 |
4.2.5 小结 | 第44页 |
4.3 软件容错系统设计 | 第44-55页 |
4.3.1 系统总体框架设计 | 第44-45页 |
4.3.2 系统模块设计 | 第45-50页 |
4.3.3 针对恢复块技术的软件容错设计 | 第50-52页 |
4.3.4 针对多版本技术的软件容错设计 | 第52-54页 |
4.3.5 用户自定义的软件容错 | 第54-5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五章 软件容错系统的实现 | 第56-77页 |
5.1 主要数据结构 | 第56-61页 |
5.1.1 block结构 | 第56-57页 |
5.1.2 monitor结构 | 第57-58页 |
5.1.3 msg结构 | 第58-60页 |
5.1.4 timer结构 | 第60-61页 |
5.2 系统的算法对象管理 | 第61-63页 |
5.2.1 函数信息管理 | 第61-62页 |
5.2.2 block有向图管理 | 第62-63页 |
5.3 系统的容错实现 | 第63-72页 |
5.3.1 应用函数接口和参数序列化 | 第63-65页 |
5.3.2 容错算法运行实现 | 第65-68页 |
5.3.3 消息队列 | 第68-70页 |
5.3.4 计时器 | 第70-72页 |
5.4 系统的可靠性测试 | 第72-76页 |
5.4.1 故障注入程序 | 第72-74页 |
5.4.2 测试用例 | 第74-75页 |
5.4.3 测试结果 | 第75-7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7-79页 |
6.1 论文所做的工作 | 第77页 |
6.2 未来工作展望 | 第77-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1页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