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宗教论文--佛教论文--对佛教的分析和研究论文

大圆满龙钦心滴前行法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5页
绪言第15-23页
 一、选题的缘由第15-17页
 二、研究现状第17-19页
 三、研究的方法、内容与创新之处第19-23页
第一章 教法概论第23-52页
 第一节 教法的界定第23-27页
  一、大圆满第23-25页
  二、龙钦心滴第25-26页
  三、前行法第26-27页
 第二节 源流与传承方式第27-29页
  一、历史源流第27-29页
  二、传承方式第29页
 第三节 经典文本与主要内容第29-32页
  一、经典文本第30-31页
  二、主要内容第31-32页
 第四节 闻法方式第32-48页
  一、菩提心的发心第33-36页
  二、方便广大之秘密真言的发心第36-37页
  三、贯通教法的两条主脉第37-41页
  四、两种发心的作用第41-45页
  五、行为的取舍第45-48页
 第五节 观修方式第48-52页
  一、时间安排第48-49页
  二、实修模式第49-50页
  三、口诵仪轨的使用方式第50-52页
第二章 解脱道的前提——回心四法第52-97页
 第一节 暇满难得——对人之自由的体察第52-68页
  一、何为“暇满”第52-55页
  二、观修内容:暇满与难得第55-59页
  三、理论基础:缘起与业第59-61页
  四、诠释途径:自由与命运第61-66页
  五、诠释:对自由的提示第66-68页
 第二节 寿命无常:直面死亡第68-82页
  一、观修内容:器情世界之寿命无常第69-71页
  二、修持方式:以对无常的强烈警醒而观修第71-72页
  三、理论基础与侧重点:变化与死亡第72-73页
  四、诠释途径:先行到死中去第73-81页
  五、诠释的界限第81-82页
 第三节 轮回过患:生存的困境第82-90页
  一、观修内容:轮回之苦第82-85页
  二、观修方式:如临其境第85-86页
  三、解析:知道痛苦第86-90页
 第四节 业因果——行为的取舍第90-97页
  一、所断之不善业第90-92页
  二、应行的善业第92-93页
  三、业因果律的决定性第93-94页
  四、修持的方式:观察与对治第94-95页
  五、解析:向内反观的修持之道第95-97页
第三章 一切道的基础——皈依第97-118页
 第一节 解脱利益与依止善知识第97-99页
 第二节 皈依之修行第99-111页
  一、皈依的含义与类别第99-100页
  二、皈依的对象第100-104页
  三、皈依的基础:信心第104-106页
  四、皈依的方式第106-107页
  五、皈依的实修方法第107-110页
  六、皈依的戒律与利益第110-111页
 第三节 解析第111-118页
  一、皈依是向内探求自心本性第111-113页
  二、皈依重在对胜解信的培育第113-115页
  三、观修仪轨的象征意义第115-118页
第四章 大乘道的精华——菩提心的训练第118-143页
 第一节 菩提心的类别与真实涵义第119-121页
  一、菩提心及“生起菩提心”的类别第119-120页
  二、菩提心的真实涵义第120-121页
 第二节 修习的内容与步骤第121-135页
  一、修习四无量心第122-125页
  二、生起菩提心的仪轨及其象征第125-127页
  三、愿菩提心的学处第127-130页
  四、行菩提心的学处第130-134页
  五、菩提心是一切佛法的精髓第134-135页
 第三节 解析第135-143页
  一、慈悲心的训练是体悟空性之道第135-138页
  二、慈悲心是自心本具的资源第138-140页
  三、发菩提心是对具体经验的转化第140-143页
第五章 进入密乘道——净障与集聚第143-173页
 第一节 净除罪障——念修金刚萨埵第143-156页
  一、何为“罪障”第143-144页
  二、净化罪业的方法:忏悔第144-145页
  三、忏悔净业的原则:四种对治力第145-146页
  四、念修金刚萨埵第146-147页
  五、实修仪轨及其象征意义第147-154页
  六、解析:强化信心与超越罪疚第154-156页
 第二节 集聚资粮——供养曼茶罗第156-164页
  一、何为“供曼荼罗”第157-159页
  二、供曼荼罗的实修第159-162页
  三、解析:集聚亦是舍弃第162-164页
 第三节 断除四魔——古萨里之集聚资粮第164-173页
  一、“断法”之义第165-167页
  二、“施身法”的实修第167-169页
  三、解析:从根基处断除我执第169-173页
第六章 密乘道的精髓——上师瑜伽第173-199页
 第一节 依止上师第174-178页
  一、检视上师第174-176页
  二、依止上师第176-177页
  三、学习上师的意与行第177-178页
 第二节 上师瑜伽第178-190页
  一、明观资粮田第178-181页
  二、七支供第181-184页
  三、专心祈祷第184-186页
  四、领受灌顶第186-189页
  五、随时随处修行上师第189-190页
 第三节 解析第190-199页
  一、上师是摧毁我执的最佳道途第191-193页
  二、上师瑜伽的核心是培养虔信第193-195页
  三、上师瑜伽是整个大乘道的浓缩第195-199页
结论第199-209页
 一、完整而系统的浓缩法道第199-201页
 二、内观与转化的修心方式第201-203页
 三、两种循序渐进的进程第203-205页
 四、以培养修行者之信根为重点第205-207页
 五、新的诠释路径之尝试第207-209页
参考文献第209-215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215-216页

论文共21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人性道统论
下一篇:论耶和华信仰与古代以色列律法传统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