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道统论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人性道统论》上编——人性论 | 第11-128页 |
导论 仪式人性论 | 第11-50页 |
第一节 哲学作为一种艺术 | 第11-18页 |
第二节 研究综述与研究方法 | 第18-50页 |
一 有关人性的七个问题 | 第18-45页 |
二 德性分析法 | 第45-50页 |
第一章 人性结构论 | 第50-88页 |
第一节 文心与风俗 | 第50-55页 |
第二节 宗教的人性起源 | 第55-67页 |
一 礼物与人性 | 第55-59页 |
二 人性的形成与宗教起源 | 第59-67页 |
第三节 礼制与中国政教关系 | 第67-88页 |
一 道术与权力 | 第68-75页 |
二 异邦与异教 | 第75-81页 |
三 安分与守法 | 第81-83页 |
四 制度变迁中的人性 | 第83-88页 |
第二章 人性社会学 | 第88-128页 |
第一节 人性的社会 | 第88-101页 |
一 具体的人性 | 第88-90页 |
二 人性的社会 | 第90-96页 |
三 自明为美 | 第96-97页 |
四 境界说中的人性 | 第97-101页 |
第二节 人性社会中的文体与文心 | 第101-110页 |
一 善鸣者 | 第101-103页 |
二 文体的争论 | 第103-108页 |
三 论风骨 | 第108-110页 |
第三节 人性的差异与宗教的重新起源 | 第110-128页 |
一 公民宗教 | 第111-115页 |
二 卢梭问题 | 第115-119页 |
三 宗教的重新起源 | 第119-128页 |
《人性道统论》下编——道统论 | 第128-252页 |
第三章 人性的技术 | 第128-175页 |
第一节 人的专史 | 第128-134页 |
第二节 西方人性的建立 | 第134-150页 |
一 从魏晋清谈说起 | 第134-136页 |
二 BEING与西方人性的建立 | 第136-150页 |
第三节 王霸分制论 | 第150-175页 |
一 殷周之际 | 第150-155页 |
二 礼崩乐坏 | 第155-158页 |
三 自明之教 | 第158-163页 |
四 一阴一阳 | 第163-168页 |
五 王霸分制 | 第168-175页 |
第四章 人性的融合 | 第175-218页 |
第一节 思想的纯形与道家人性 | 第175-179页 |
第二节 道统观的变化 | 第179-189页 |
一 天人感应 | 第179-184页 |
二 天文学的发展与言意之辨 | 第184-189页 |
第三节 含蓄佛性论 | 第189-218页 |
一 佛教产生的人性社会及佛教的人性特点 | 第191-201页 |
二 佛教的“进入天下” | 第201-212页 |
三 禅宗的特点与佛教在中国的角色 | 第212-218页 |
第五章 知识分子与人性社会 | 第218-252页 |
第一节 知识分子的三种定位 | 第218-223页 |
第二节 信仰个体化的进一步发展 | 第223-237页 |
一 主宰之儒的出现 | 第223-234页 |
二 新教与宗教的私人化 | 第234-237页 |
第三节 当代中国人性社会简析 | 第237-252页 |
一 人人有面目 | 第237-242页 |
二 新民主主义的人性社会 | 第242-248页 |
三 当代中国宗教及其管理 | 第248-250页 |
结语 | 第250-252页 |
参考文献 | 第252-261页 |
著作类 | 第252-258页 |
论文类 | 第258-261页 |
附录 《人性道统论》图谱 | 第261-264页 |
后记 | 第264-265页 |